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黄冈发布】医药双圣李时珍的前世今生

2018-05-21 10:05

一部圣典传天下

——李时珍的伟大成就和历史影响

五百年前诞生的一位民间医家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毕其一生、呕心沥血辛勤著述了一部药学典籍。今天,世间无数人对它推崇备至,从它那里找寻人类健康发展的智慧和科学的启迪。这部鸿篇巨著就是医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伟哉,医圣!伟哉,《本草纲目》!



医道圣心


千门万户悬菖艾,出城十里闻药香。

依山傍水、气候宜人的蕲春县蕲州镇,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有名的药材集散地,此地盛产的中药材达600余种。

1518年5月26日,李时珍诞生在蕲州的一个中医世家。

14岁时,李时珍就考取了秀才,被认为是神童。但此后的3次乡试科举,他都榜上无名。

1540年,第3次科举失败的李时珍夜夜辗转反侧、心事重重,在踌躇多日后,他终于敲开父亲的房门吐露心迹:决定弃文从医。那一年,他22岁,从此踏上了悬壶济世的行医之路。



也正是在这一年,蕲河决堤。

浩浩荡荡的洪水倒灌,侵袭了蕲州和周边地区。灾后的疫情,更是如猛虎一般爆发。年轻的李时珍目睹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情景,再也无法平静了,他背起药囊,走出家门救死扶伤。

1544年,李时珍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被荐为太医院判。

利用这个机会,他日夜研读皇家医学典籍、药物标本,眼界大开。他通过多年用药实践发现,古代经典本草著作中谬误不少,真伪混杂,收药不全,论述含糊不清。

李时珍深知,那些经典药书的谬误,如不加辨析勘正,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害人。深思熟虑之后,他向太医院提议重修本草,却没有得到重视。

1549年,带着愤懑和失望,李时珍毅然辞去了太医院的职务,回到依恋的故乡蕲州,一边行医,一边收集资料,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这一宏伟计划。

为修订本草,李时珍开始“远穷僻壤之乡,险探仙麓之华”,跋山涉水,寻访采药,拜渔民、樵夫、猎人、村民和乡间郎中为师,收集和积累各种资料。



白天寻药行医,夜晚挑灯著述。从1552年到1578年,李时珍27年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药学巨著的初稿。此后,他又三易其稿,精心修改,并命名为《本草纲目》。

1593年,始终坚持医道圣心、孜孜追求的李时珍逝世。3年后,《本草纲目》金陵版正式面世。



此外,李时珍还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医书留存后世。

千秋本草

李时珍编纂的《本草纲目》,共52卷,约190万字,列为16部,部各分类,收录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药物374种,插图1192幅,绘药图1109幅,收集药方11000多首。

明代大文学家王世贞称之为“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

清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称之“盖集本草之大成者,无过于此矣。”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更是评价《本草纲目》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东方医药巨典”和“人类绿色圣经”。

——它闪耀着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听闻曼陀罗花能使人致幻,经过千般寻觅,当李时珍终于在道教圣地武当山发现实物时,为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他又亲自放在口里尝试乃验也;

为弄清蕲蛇的药性,李时珍向捕蛇老人请教,并多次冒着生命危险跟随其进入深山密林捕蛇,他将观察到的捕捉方法、蛇的生活习性以及毒性药性等一一记录在案;

水银在旧的药书中被认为是神药,久服可神仙不死。李时珍通过研究历史典籍,并经过多次试验证明,水银有毒,不可乱服,但肯定了它有杀虫攻毒的功效,只可外用。

如此等等,《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每种药材,李时珍都极力去观察、试验和考证。

——它闪耀着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过去,编辑本草皆以三品分类,即上品为君,无毒;中品为臣,少毒;下品为佐使,多毒。三品分类,草石不分,虫兽不辨,繁冗累赘,断人耳目。

李时珍一改陈规陋习,创立了正纲分目。《本草纲目》通列十六部为纲,部下分类,类下列目,物以类聚,目随纲举,层次分明,体现生物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自然进化的规律。

这种按照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方法,比欧洲生物学家、现代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

此外,《本草纲目》除标以正名为纲,又有详细的条目,包括释名、集解、主治、气味、发明、附方等各项,为采药、制药、用药提供了准确依据。

——它闪耀着海纳百川的博物体系。

《本草纲目》涉及的相关学科囊括了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和历史学、哲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世界瑰宝

《本草纲目》记载:青蒿,气味苦、寒,无毒,主治疟疾寒热。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受到中国传统医学和《本草纲目》的启发,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为世界人民战胜疟疾病作出重大贡献。2015年10月,屠呦呦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事实上,《本草纲目》自1593年首次刊行之后,就以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受到世人的关注,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1604年,《本草纲目》传入日本,江户时代幕府首脑德川家康,将其视作治国安邦的座右铭,称之为日本学者200多年、两个世纪进行科研、教学和医疗实践的指导性文件。

1606年,朝鲜出版了该书的简编本,得到当时皇家的重视,促使了“汉方”“韩医”得以繁衍和发展。



十七世纪中叶,《本草纲目》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在那里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兴趣。

二十世纪,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编撰《中国科学技术史》时说:“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

自问世以来,《本草纲目》先后被译成日文、拉丁文、意大利文、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众多文字100多种版本,成为中国有史以来被译成外文最多的医药学专著。

现在,我们还能见到,《本草纲目》首印版金陵版陈列于法国卢浮宫、英国不列颠、德国皇家、日本、韩国等博物馆,它们已成为世界级文化珍宝。



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李时珍像被镶刻在学校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长廊上;新加坡虎豹公园,悬挂和耸立着纪念李时珍的画像和塑像;韩国还有以李时珍命名的“李时珍城”。

1951年,李时珍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尊崇为世界文化名人。

2011年,《本草纲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7年5月28日,纪念李时珍诞辰500周年暨“一带一路”中医药服务贸易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国内外中医药历史文化研究者、外交使节、汉学家、医药学者一起交流探讨中医药传统文化内涵。

如今,围绕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国际交流活动越来越多,世界各地许多人们至今仍能在从这部古老的东方巨典中寻找到人类发展的智慧。

《黄冈日报》5月21日4版



编辑:吴一航


一部圣典传天下

——李时珍的伟大成就和历史影响

五百年前诞生的一位民间医家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毕其一生、呕心沥血辛勤著述了一部药学典籍。今天,世间无数人对它推崇备至,从它那里找寻人类健康发展的智慧和科学的启迪。这部鸿篇巨著就是医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伟哉,医圣!伟哉,《本草纲目》!



医道圣心


千门万户悬菖艾,出城十里闻药香。

依山傍水、气候宜人的蕲春县蕲州镇,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有名的药材集散地,此地盛产的中药材达600余种。

1518年5月26日,李时珍诞生在蕲州的一个中医世家。

14岁时,李时珍就考取了秀才,被认为是神童。但此后的3次乡试科举,他都榜上无名。

1540年,第3次科举失败的李时珍夜夜辗转反侧、心事重重,在踌躇多日后,他终于敲开父亲的房门吐露心迹:决定弃文从医。那一年,他22岁,从此踏上了悬壶济世的行医之路。



也正是在这一年,蕲河决堤。

浩浩荡荡的洪水倒灌,侵袭了蕲州和周边地区。灾后的疫情,更是如猛虎一般爆发。年轻的李时珍目睹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情景,再也无法平静了,他背起药囊,走出家门救死扶伤。

1544年,李时珍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被荐为太医院判。

利用这个机会,他日夜研读皇家医学典籍、药物标本,眼界大开。他通过多年用药实践发现,古代经典本草著作中谬误不少,真伪混杂,收药不全,论述含糊不清。

李时珍深知,那些经典药书的谬误,如不加辨析勘正,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害人。深思熟虑之后,他向太医院提议重修本草,却没有得到重视。

1549年,带着愤懑和失望,李时珍毅然辞去了太医院的职务,回到依恋的故乡蕲州,一边行医,一边收集资料,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这一宏伟计划。

为修订本草,李时珍开始“远穷僻壤之乡,险探仙麓之华”,跋山涉水,寻访采药,拜渔民、樵夫、猎人、村民和乡间郎中为师,收集和积累各种资料。



白天寻药行医,夜晚挑灯著述。从1552年到1578年,李时珍27年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药学巨著的初稿。此后,他又三易其稿,精心修改,并命名为《本草纲目》。

1593年,始终坚持医道圣心、孜孜追求的李时珍逝世。3年后,《本草纲目》金陵版正式面世。



此外,李时珍还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医书留存后世。

千秋本草

李时珍编纂的《本草纲目》,共52卷,约190万字,列为16部,部各分类,收录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药物374种,插图1192幅,绘药图1109幅,收集药方11000多首。

明代大文学家王世贞称之为“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

清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称之“盖集本草之大成者,无过于此矣。”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更是评价《本草纲目》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东方医药巨典”和“人类绿色圣经”。

——它闪耀着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听闻曼陀罗花能使人致幻,经过千般寻觅,当李时珍终于在道教圣地武当山发现实物时,为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他又亲自放在口里尝试乃验也;

为弄清蕲蛇的药性,李时珍向捕蛇老人请教,并多次冒着生命危险跟随其进入深山密林捕蛇,他将观察到的捕捉方法、蛇的生活习性以及毒性药性等一一记录在案;

水银在旧的药书中被认为是神药,久服可神仙不死。李时珍通过研究历史典籍,并经过多次试验证明,水银有毒,不可乱服,但肯定了它有杀虫攻毒的功效,只可外用。

如此等等,《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每种药材,李时珍都极力去观察、试验和考证。

——它闪耀着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过去,编辑本草皆以三品分类,即上品为君,无毒;中品为臣,少毒;下品为佐使,多毒。三品分类,草石不分,虫兽不辨,繁冗累赘,断人耳目。

李时珍一改陈规陋习,创立了正纲分目。《本草纲目》通列十六部为纲,部下分类,类下列目,物以类聚,目随纲举,层次分明,体现生物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自然进化的规律。

这种按照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方法,比欧洲生物学家、现代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

此外,《本草纲目》除标以正名为纲,又有详细的条目,包括释名、集解、主治、气味、发明、附方等各项,为采药、制药、用药提供了准确依据。

——它闪耀着海纳百川的博物体系。

《本草纲目》涉及的相关学科囊括了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和历史学、哲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世界瑰宝

《本草纲目》记载:青蒿,气味苦、寒,无毒,主治疟疾寒热。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受到中国传统医学和《本草纲目》的启发,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为世界人民战胜疟疾病作出重大贡献。2015年10月,屠呦呦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事实上,《本草纲目》自1593年首次刊行之后,就以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受到世人的关注,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1604年,《本草纲目》传入日本,江户时代幕府首脑德川家康,将其视作治国安邦的座右铭,称之为日本学者200多年、两个世纪进行科研、教学和医疗实践的指导性文件。

1606年,朝鲜出版了该书的简编本,得到当时皇家的重视,促使了“汉方”“韩医”得以繁衍和发展。



十七世纪中叶,《本草纲目》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在那里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兴趣。

二十世纪,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编撰《中国科学技术史》时说:“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

自问世以来,《本草纲目》先后被译成日文、拉丁文、意大利文、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众多文字100多种版本,成为中国有史以来被译成外文最多的医药学专著。

现在,我们还能见到,《本草纲目》首印版金陵版陈列于法国卢浮宫、英国不列颠、德国皇家、日本、韩国等博物馆,它们已成为世界级文化珍宝。



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李时珍像被镶刻在学校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长廊上;新加坡虎豹公园,悬挂和耸立着纪念李时珍的画像和塑像;韩国还有以李时珍命名的“李时珍城”。

1951年,李时珍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尊崇为世界文化名人。

2011年,《本草纲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7年5月28日,纪念李时珍诞辰500周年暨“一带一路”中医药服务贸易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国内外中医药历史文化研究者、外交使节、汉学家、医药学者一起交流探讨中医药传统文化内涵。

如今,围绕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国际交流活动越来越多,世界各地许多人们至今仍能在从这部古老的东方巨典中寻找到人类发展的智慧。

《黄冈日报》5月21日4版



编辑:吴一航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