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三侯
初候凉风至,西方凄凄之风谓凉风。"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立秋过后,风起时,不同于暑天中那般盛气逼人,热气蛰伏,凉意日增。
二候白露降,“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露是空气中水汽遇冷液化凝结于地面物体上的现象,立秋后早晚温差大,就有露水出现。
三候寒蝉鸣,“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从夏至时的“蝉始鸣”到立秋时的“寒蝉鸣”,一年中最酷热的时间总算过去了。立秋以后,蝉感应到凉意,亦发声困难,只能叫很单调的短音,称之为“寒蝉”。
立秋杂说
立秋节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立秋那天,正是农历七月,因此立秋节也称为七月节。自周代开始,便有天子亲率王公大夫往西郊迎秋的礼俗。到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或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或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至清代,立秋节这天要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近代以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不同风俗遍地开花,以表对节令流转之重视崇敬。
晒秋
每年立秋,果蔬日渐成熟。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饮食迎秋
人到夏天,胃口轻简,饭食清淡,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好的,增加些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所谓“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以肉贴膘”。但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前,不少地方亦有素斋去恶的迎秋斋习俗。
立秋风物
玉簪花
按照传统十二月令花来说,玉簪正是七月的当季花。玉簪花苞似簪,色白如玉,清香宜人,质朴娴静。且全株均可入药。花利湿、调经止带,根、叶都能清热解毒。根据传统方剂,玉簪干花以沸水冲泡,当茶频饮,有利缓解咽炎;鲜玉簪根以水炖,取汁和冰糖调服,可缓解肺热咳嗽。
紫薇
紫薇的花期长,从夏至秋,有“百日红”之称。白居易说它"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杜牧曾作过一首《紫薇花》诗:“晚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桃李无言以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折扇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美扇可消夏,也可赏孟秋风月。折扇多以竹为骨,扇面饰以山水花鸟,"扇面必有书画佳者",风雅情趣颇受雅士所爱。
八月黄
即“童子蟹”,这些刚刚经过第三次脱壳的雄性“童子蟹”,体重一般在2两左右,具有外壳脆、内壳软、肉质丰满的特点,六月黄主要是吃公蟹,以壳薄肉嫩黄多著称,往年每到阴历6月,也就是公历7、8月才上市。
立秋养生
早卧早起,养阴护阳
起居上宜早睡早起,早睡能养阴,早起则可护阳。此时早晚偏凉,但中午依然很热,体弱多病的人注意加减衣物,特别是要足下保暖。立秋之后光照时间逐渐变短,人体容易产生抑郁之情,因此需要保持从容、平和的心态和情绪。
饮食多酸少辛
立秋后的总体饮食原则是多酸少辛。秋季肺气当令,辛味食物(辣椒、葱、姜、蒜等)有助肺气,如果过食造成肺气过旺就会导致咳嗽、黄痰等呼吸系统问题。而酸味食物入肝,肝气可挟制肺气,使人体处于平衡状态。另外,秋季燥邪当令,饮食上还要滋阴润燥,适当多食百合、萝卜、梨、葡萄、香蕉等。
立秋
[宋] 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三伏带一秋,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初秋
[唐] 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来源:中国少年国学院
责编: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