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村)、居民小区是城市的“细胞”,有着感知居民美好生活最直接、最敏锐的触角,是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重要落脚点。
今年前9个月,黄州区30多个社区推行党支部(党员先锋站)进小区、物业委员会进小区、业主委员会进小区;“双进”活动中,全区104家单位到社区报到,1842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或小区报到;组建各类专兼职巡逻队500余支,队员共计3500余人;实现重大社会风险100%预警预防和100%有效处置;湖北省第五届社区公益创投大赛上,黄州区2个参赛项目荣获一等奖……
这份骄人的成绩单背后,是黄州区不断创新探索基层社会“微治理”模式的结果。通过一个个创新的治理模式,满足人民群众的微需求,解决社会的“微”矛盾,监督身边的“微”权力,探索实用的“微”创新,构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让基层治理变得更精细、更有序、更实效。
关键词一:引路
理顺创新基层治理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作为黄冈唯一的市区,承载着两级党委政府和四十多万人民的期待,胸怀建设强富美善都市区的任务,黄州区如何推进?答案是:坚持顶层设计,创新基层治理机制,为一个个创新的“微治理”理清发展思路和途径,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今年初,黄州区印发了《2018年度区级领导领衔推进重点工作清单》,将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创新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由区委书记骆志勇,区委副书记、区长胡凯,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万小勇领衔推进。
7月份,召开高规格的千人大会——全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进会,从区“四大家”领导一直开到村支部书记,专题部署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等工作。
“新时代新征程要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上,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必须牢牢把握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必须坚守党纪国法的底线、必须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切实担当好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会上,区委书记骆志勇为全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如何推进指明了方向。
随后,区委、区政府讨论通过了《关于党建统领创新社区治理更好服务居民群众的若干意见》,确定了“1+N”的架构方案,明确了各有关单位在改革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职责任务。区委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党建统领“双进”活动做实城市基层党建融合工程的实施方案》,要求全区各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小区报到,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全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经区委主要领导同意,成立“黄州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实体化运作,调配了4名工作人员现场长期办公。
关键词二:聚焦
让基层社会治理力量延伸到每个角落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社区工作异常繁杂,而居民往往“不想被管着”,这一矛盾如何化解?问题倒逼改革。黄州区迅速行动,聚焦基层社会治理力量,探索构建创新可行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其核心是“服务”,其实施路径是“微治理”。
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万小勇说,黄州区社区(村)及居民小区普遍存在服务的居民数量多,居民的人员构成、利益诉求复杂多元等情况。仅靠既有的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力量,依然会存在治理盲点和服务缺失。有鉴于此,我区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凝聚党员、居民以及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以小区、楼院等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以“微治理”疏通基层社会“毛细血管”,有效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社区服务精准化,为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党委政府的引领下,力量不断向基层汇聚。
创新举措落地了!在城区各住宅小区全面推进“三个全覆盖(党组织全覆盖、物业全覆盖、业委会全覆盖)”,即推行党支部(党员先锋站)进小区、物业委员会进小区、业主委员会进小区,实行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共同管理物业小区,实现小区居民全面自治。目前,赤壁街道办事处、东湖街道办事处已有30多个社区开展,成效明显。第一批26个社区试点小区“三个全覆盖”已有17个小区成立党小组,组建业委会19个,21个物业公司进驻,5个小区落实物业管理自治模式,8个小区成立了社会服务组织,13个社区落实了党员先锋站建设。
党组织、党员们出发了!在全区“双进”活动中,全区各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小区报到,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全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已有104家单位(含部分二级单位)到社区报到,1842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或小区报到。
居民及志愿者们站出来了!通过“网格员+治安中心户长+治安志愿者”模式,鼓励和发动人民群众特别是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发展壮大群防群治组织,形成了专群结合的互补工作体系。组建各类专兼职巡逻队500余支,队员共计3500余人。
关键词三:创新
构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我要为村‘两委’点赞”。8月底提出垃圾投放不方便的问题,9月初村里就出资购买了家用垃圾箱,事情办得又快又好。”陈策楼镇浒子口村的村民王伟说道。
陈策楼镇辖区各村以“党建+”为统领,推行“党员+中心户长”模式,将党建工作中的“中心户长”与综治维稳的“中心户长”融合,创新“七事共治”社会治理模式(群众提事、乡贤参事、代表议事、党员审事、两委商事、民主监事、支部定事),实现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共治共荣共享,引导群众增强自主意识,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自推行“七事共治”以来,陈策楼镇农村社会治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治安案件下降80%以上,社会矛盾纠纷减少40%以上。如今的陈策楼镇已是村村和谐、美丽,人民幸福安康大好局面。
“‘微治理’是化解纠纷、解决群众需求的良方。”万小勇向记者介绍,黄州区近年一直致力于探索基层社会“微治理”模式。就是要通过改革,及时发现问题、创新解决问题,通过实践,证明这条路是可行、高效的,目前全区“微治理”模式推进的路径也日渐清晰。
在黄州区,不论城镇还是农村,中心户长、七事共治、六居共建、社区自治等多种多样的,切合基层社会实际,符合居民需求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举措不断涌现,在全区各个地方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微治理”社会治理体系。
赤壁街道建新社区推出了高度契合社区实际需求的“六居共建”治理模式,“六居”是以五户为一居,六居共三十户,在社区20-30户中选举产生一名中心户长。“共建”是指共建文明,共建和谐,共建卫生,共建平安,共建家园。
建新社区中兴小区推行“小区党组织、小区业主委员会、居民自治监督委员会(兼单元楼长)”联合管理模式。组织党员开展“双认四有”认岗认亲,成立公益性社会组织进行停车、卫生等小区管理。仅用几个月就让小区居民从怨声载道变成了同声赞扬。
“社区是居民的”,这是刻在东湖街道六福湾社区新修建的社区客厅正中心的一句话。东湖街道六福湾社区在拆迁户还建到六福花园后,紧紧抓住“党建”和“楼栋”两个关键,以支部建强在楼栋、履职尽责在楼栋、业绩评定在楼栋为思路,推行“两长四员”治理模式,即楼栋长、党小组长、网格员、文体员、卫生员、房管员,实现有人管事、居民自治。
“微服务”还体现在基层社会治理“毛细血管”的最末梢。黄州区各社区因地制宜的创新治理模式为居民零距离提供服务、解决问题。和事佬协会化解矛盾30人次,猫头鹰巡逻队消除安全隐患20余起,“五老”领跑解决居民矛盾10余次,还有“九九艳阳”爱心帮扶队、小家电维修服务队、非遗传承文化宣传队、“建新之傲”艺术团、“夕阳红”助学队、巧手工作坊等一大批创新团队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创新没有终点。在今年9月份举办的湖北省第五届社区公益创投大赛上,黄州区6个参赛项目分别荣获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
来源:黄冈日报
文稿:胡辉 王淋
责编: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