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改革开放四十年 追光逐梦谱新篇

2018-11-23 10:37

科技创新就像一部强劲的发动机,为人类社会带来快速前进的动力。放下包袱,放开手脚,开动机器,则是发挥其强大驱动力的关键。武汉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正是“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伟大论断的生动体现。

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一束光蝶变一座城。40年来,武汉坚持科技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1979年,赵梓森院士及其团队拉出中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的光纤。1982年,我国光纤通信第一个实用化系统工程——八二工程在武汉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数字通信时代。随着光纤通信在武汉的飞速发展,一个更大的构想——建设中国光谷在这座城市酝酿。经过赵梓森等26位院士专家和本地政府的不懈努力,2001年“武汉·中国光谷”正式诞生。一束光的缘起,在武汉远郊,蝶变出一座动力无限的高新技术之城,光电子产业在武汉获得很好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用好全国第三大智力密集区的优势,建设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拥有了包括P4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等在内的14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研发平台集群正在形成,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17年武汉综合创新能力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四;在《自然》杂志最近发布的全球城市科研指数排名中,武汉位列中国第四,全球第19名。

始终坚持产业创新,一张图融合科技与经济。武汉着力推动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协同发展,近年来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60%以上。大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形成了基础扎实的产业体系,目前已经拥有了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国内最大的大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和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光纤、光缆、光电器件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世界前列。武汉激光加工装备制造实力全国第一,汽车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第三,船用机械、海洋工程装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光谷生物城综合实力在同类园区排名第三,是我国最大的抗病毒处方药生产基地。国家存储器、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航天产业等四大国家基地建设已进入提速阶段。在武汉产业布局一张图上,以泛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核心承载区,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和长江新城五大板块协同推进的格局正逐步形成,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可望大步前行。

始终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一片热土孕育创业梦。40年来,武汉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创业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1987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1988年,洪山区兴建新技术一条街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造势。1991年,国务院批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009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武汉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13年,“青桐三部曲”点燃全市百万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2014年,全国区域股权市场首个“科技板”在汉启动。2015年,武汉获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2017年获批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同年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今年又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城市。2017年武汉按照“虚拟机构、实体运作”的模式,在全国率先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局,李德仁、刘经南、李培根等12位院士应邀担任院士专家顾问团首批成员;深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富矿”,一年多来,已举办12场经济社会效益双赢的大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重大举措的实施,如同春风化雨,激发了创新活力,释放了创新潜能,积聚了创新要素,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大幅提升。89所高校、130万在校大学生、23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58个众创空间、13个“创谷”、15个新型工业技术研究院,走出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创业黑马”。既有小米创始人雷军、微信之父张小龙、PPTV创始人姚欣等互联网大咖,也涌现出斗鱼直播、卷皮网、安翰光电、直播优选、斑马快跑等迅速成长的独角兽企业和大批“瞪羚”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不断升级的“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程”“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正把武汉打造成为创新创业福地,“创新创业之城”已成为武汉最新的城市标签。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一条路越走越宽广。40年来,武汉市始终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为科技创新事业把握正确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手抓”,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关于实施“十大计划”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为科技创新指明了主攻方向,科技创新、改革开放之路越走越宽广。

如果把长江经济带比作一个人,中游就是这个人的腰,腰硬了,人就能挺起来。武汉,就是长江经济带的“创新之腰”。下一步,武汉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弘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抢抓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宝贵机遇,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致力于实现复兴大武汉的城市梦想,不断谱写武汉改革开放新篇章,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潮中勇立潮头,争当排头兵。


来源:光明日报

文稿:周先旺

责编:张青

科技创新就像一部强劲的发动机,为人类社会带来快速前进的动力。放下包袱,放开手脚,开动机器,则是发挥其强大驱动力的关键。武汉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正是“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伟大论断的生动体现。

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一束光蝶变一座城。40年来,武汉坚持科技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1979年,赵梓森院士及其团队拉出中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的光纤。1982年,我国光纤通信第一个实用化系统工程——八二工程在武汉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数字通信时代。随着光纤通信在武汉的飞速发展,一个更大的构想——建设中国光谷在这座城市酝酿。经过赵梓森等26位院士专家和本地政府的不懈努力,2001年“武汉·中国光谷”正式诞生。一束光的缘起,在武汉远郊,蝶变出一座动力无限的高新技术之城,光电子产业在武汉获得很好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用好全国第三大智力密集区的优势,建设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拥有了包括P4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等在内的14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研发平台集群正在形成,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17年武汉综合创新能力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四;在《自然》杂志最近发布的全球城市科研指数排名中,武汉位列中国第四,全球第19名。

始终坚持产业创新,一张图融合科技与经济。武汉着力推动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协同发展,近年来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60%以上。大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形成了基础扎实的产业体系,目前已经拥有了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国内最大的大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和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光纤、光缆、光电器件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世界前列。武汉激光加工装备制造实力全国第一,汽车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第三,船用机械、海洋工程装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光谷生物城综合实力在同类园区排名第三,是我国最大的抗病毒处方药生产基地。国家存储器、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航天产业等四大国家基地建设已进入提速阶段。在武汉产业布局一张图上,以泛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核心承载区,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和长江新城五大板块协同推进的格局正逐步形成,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可望大步前行。

始终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一片热土孕育创业梦。40年来,武汉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创业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1987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1988年,洪山区兴建新技术一条街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造势。1991年,国务院批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009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武汉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13年,“青桐三部曲”点燃全市百万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2014年,全国区域股权市场首个“科技板”在汉启动。2015年,武汉获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2017年获批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同年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今年又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城市。2017年武汉按照“虚拟机构、实体运作”的模式,在全国率先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局,李德仁、刘经南、李培根等12位院士应邀担任院士专家顾问团首批成员;深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富矿”,一年多来,已举办12场经济社会效益双赢的大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重大举措的实施,如同春风化雨,激发了创新活力,释放了创新潜能,积聚了创新要素,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大幅提升。89所高校、130万在校大学生、23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58个众创空间、13个“创谷”、15个新型工业技术研究院,走出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创业黑马”。既有小米创始人雷军、微信之父张小龙、PPTV创始人姚欣等互联网大咖,也涌现出斗鱼直播、卷皮网、安翰光电、直播优选、斑马快跑等迅速成长的独角兽企业和大批“瞪羚”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不断升级的“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程”“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正把武汉打造成为创新创业福地,“创新创业之城”已成为武汉最新的城市标签。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一条路越走越宽广。40年来,武汉市始终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为科技创新事业把握正确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手抓”,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关于实施“十大计划”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为科技创新指明了主攻方向,科技创新、改革开放之路越走越宽广。

如果把长江经济带比作一个人,中游就是这个人的腰,腰硬了,人就能挺起来。武汉,就是长江经济带的“创新之腰”。下一步,武汉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弘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抢抓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宝贵机遇,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致力于实现复兴大武汉的城市梦想,不断谱写武汉改革开放新篇章,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潮中勇立潮头,争当排头兵。


来源:光明日报

文稿:周先旺

责编:张青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