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也许还记得一种叫做“枕头酥”的糕点,据说还是苏东坡加工发明的。
枕头苏(酥)
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曾三次来到黄安(今红安)县永佳河镇桃花(今桃花村),造访居住在此的好友陈季常。
据《黄安县志》记载:“宋年建镇东有桃花洞,龙丘居士故里,居士名慥即方山子陈季常也,苏子瞻(东坡)曾三次至此地。”并为桃花寺题联:“苾草田边带雨桑麻随意绿,桃花洞口入空灯火万年红。”造访时还受陈季常邀请到桃花书院讲学。由于他讲学的内容上至先秦诸子,下至唐宋本朝名人学者著作,深受当地学子喜爱。
那年正月,他第二次来到桃花。由于正处于议学初期,好客的黄安桃花学子想请这位大学士吃饭,陈季常向苏东坡说明黄安人开年议学族人祖上要招待教书先生的规矩,于是欣然答应。
糍粑是黄安人过年必备之食物,席间必不可少。那天的酒席就是在桃花洞书院主办的。第一道菜是“天下第一皮子村”的永河皮子,第二道菜就是黄安特制食品油炸糍粑。
(永河皮子)
这油炸糍粑,主人也是用了心的。因为苏东坡是四川湄洲人,又是朝廷下来的官员,还是饱学之士,能来到穷乡僻壤的桃花洞,算是贵客。没有什么山珍海味招待他,就用家乡的糍粑吧。苏东坡毕竟是五十岁的老人了,主人就将传统的四方大块糍粑切成小块,再放在烧滚的花生油中温火慢炸。十分钟后捞起,油炸糍粑方方正正的、圆鼓鼓的(三口一个)。
(油炸糍粑)
主人又将这圆鼓鼓炸熟了的糍粑撒上一层白砂糖。然后端上餐桌。陈季常往日只吃过乡亲们的四方大块、油煎、水煮的糍粑,还从来没有吃过这样大小、又泡又鼓的酥软油炸糍粑。他不等苏东坡动筷,就自己夹了一块大吃起来。主人见状直叫苏东坡也快点趁热的吃,苏东坡早就想吃,只是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主人说:“都是自家食品,田里种的糯谷舂成糯米蒸熟,打成糍粑,然后用油炸,撒上砂糖即可。本来是大四方块的,怕先生不便咬,就切成小块。”苏东坡在主人一再催促下,也夹了一块,送入口中。顿觉酥软香甜,脆嫩微糯,口感极佳。陈季常趁苏东坡吃得正带劲儿的时候,忙问:“苏兄,这既像枕头、又酥软的家伙,叫什么来着?”苏东坡口中糍粑还没吞下,但他思维敏捷,便毫不含糊地随口说道:“叫------枕头酥!”。待苏东坡吞下糍粑后,陈季常哈哈大笑起来。苏东坡这时觉得让陈季常占了便宜,又不好发作,这时主人们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因为先生姓苏,知道陈和尚是在拿先生开玩笑。苏东坡自己也笑了,自我解嘲地说:“没什么,真像个四方枕头,就叫它枕头酥吧。”
(油炸糍粑)
回黄州后,苏东坡在街上买了糯米、麦粉和白砂糖也做成了桃花老乡做的糍粑“枕头酥”的样儿,只是把小方块的糍粑改做成寸余宽,寸余厚、三、四寸长的长方体,然后再用油炸,捞起后在细细的白砂糖里滚一滚。这样更像一个个的“小枕头”了。他和家人经常拿这些“枕头样”的糕点招待客人、接济黄州灾民。灾民们不约而同地也称这种糕点为“枕头苏(酥)”
(油炸糍粑)
从此,枕头苏(酥)这一糕点的名字就在黄州传开了。一是为了纪念苏东坡乐善好施的优秀品质,二是为了弘扬苏东坡的美食文化的创造精神。
这种糕点食品,在计划经济年代,黄州各县、市的商店里年关都有出售,属紧俏物资,多半让内部职工买走,少量在店面出售,要凭粮票供应。
文稿:李天荣
责编: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