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黄州地名 | “长圻蓼”篇

2019-03-25 15:49


编者按:

黄州,前界大江,后倚崇阜,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凡地名的产生是有其缘由的。一个地名或有多种传说,一个传说或依附于多个地名。黄州地名的多姿多彩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时过境迁的岁月钩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

在全区人民群众认真学习中共十九大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下,区政协文史委、区民政局联合编辑出版以黄州地名文化为主题的第十辑文史资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开始,“今点黄州”将连续编发《黄州地名文化初探》中的精彩文章,愿读者守住故土文化,永葆家国情怀。今天编发【长圻蓼篇】。


☉长圻蓼

长圻蓼位于黄州古城东南部,即西北起青云塔下,东南抵巴河口(荒五里),是一条沿着长江岸线而行的狭长地段。“长圻蓼”地名是因地形地貌而得。所谓“长”,传统说法该地段有四十里长;所谓“圻”,本意是“矮墙,土埂”之义,实指此狭长地段背湖面江,当长江大水,大部分被淹没,露在江面上是一条长长的土埂;所谓“蓼”,本意是“蓼叶”,《诗经》中有“蓼蓝”(古人称之土靛草)。黄州人将这条漂浮于江中的土埂称之为“土撂(liào)儿”(黄州方言中有“糍粑撂(liào)儿”)。以此蓼叶的形象来描述这条土埂,则称之为“蓼”。在长江大水期间,这条长长的地段名之为“长圻蓼”(蓼叶亦称竹叶,形象描述)。

这条长长的蓼叶形地段是何时形成的?地方文献没有记载,但从府志、县志地理志记载的山川地脉走向上可推断出形成的过程。长圻蓼背湖面江的长土埂,就境内地脉走向而言,发脉于县东北之大崎山。《黄冈县志·山川》载,大崎山远自麻城龟峰山而来,蜿蜒盘伏至此突然高举,山势悬绝甲于一郡。登峰俯望,则群山罗列郡邑,形势尽在目前。自大崎山西南至维摩堂(今马曹庙北部),南为回龙山。回龙山向西一脉到赤山,过长河南行入堵城平头山、龙王墩,占岗,接城北龙王山,为郡城拱护。龙王山一脉向南,即城南黄冈山。“黄冈山在城南,平岗南亘。”此一脉沿江干而行至巴河口之马祈山,即为四十里之长圻蓼。

△关上码头遗址:长圻蓼解放前曾繁盛一时的通商码头

在长圻蓼之背湖的东岸,有一个金家咀。此地人认为长圻蓼的土地有开发价值。金家亦为大户,他们家有五个儿子,号称金五牛,很有势力。这样一来,为标界问题,曾八虎和金五牛常闹矛盾,多次打斗。而金五牛由于是本地人,曾八虎是外来军户的后代,就常受金五牛欺负。明里曾八虎就斗不过金五牛。后来,曾八虎就来阴的,暗地里就偷移标界。据说一次偷移标界时,曾家的老七对老八说,你看看,你后面有人吗?老八回答说:没有人!所以,后来人们就说曾家由于偷移标界,干了坏事,就导致曾家绝后了。故此,曾家现在没有一个后人,曾家湾只是一个空有地名。现在,由于改革开放的需要,曾家湾这个不为人知的老地名现在又被启用了。

长圻蓼土地肥沃,物产丰盛。光绪八年版《黄冈县志》载:“演武厅在城南二里,黄冈山下。前将台、中厅、后堂、南甬壁抵之官庙,北抵黄冈山,东西抵民间菜园。咸丰间贼毁,同治时重修前层。光绪十年(1884年)修建后厅。缭以垣墙,并添建厨房于左侧。”演武厅(旧演武场在城东南古临皋亭下)至下巴河口,瓜菜圃地。”这里告诉人们,长圻蓼是盛产瓜果蔬菜的好地方。其菜有芥,有菘(白菜,有箭杆白、乌风柏、矮脚白三种),有芸苔(即油菜,春始秀,亦有辣油菜不中蔬),有菠、有芹、有苋、有莙蓬(冬苋菜)、有茼蒿、有莴苣、有韮、有葱、有蒜、有薤(名藠头)、有大椒、有萝卜(大者一枚十斤,黄州萝卜出产地为长圻蓼)、有胡萝卜(色赤而长)。

黄州萝卜含糖量高,可当水果生吃,熟吃回锅不烂,较耐储藏。城东南之长圻蓼一带,所产萝卜品质最佳,故又称“长圻蓼萝卜”。黄州萝卜分两种,一是个体粗壮的“冬瓜萝卜”,一是较为细长的“系马桩萝卜”。冬瓜萝卜较系马桩萝卜质地更优,常年亩产6,000~8,000斤,最高亩产可达万斤以上。黄州萝卜是县内秋播蔬菜中的大宗,不仅户户菜园种,而且县内各集镇郊区都有较大面积的种植。所产萝卜除满足县内所需外,大量行销武汉、黄石和鄂州。1959年,曾在全国农展馆展出。其栽培技术主要是靠选好种子,当年冬将株选的萝卜拔起,去半缨,削根后与十字花科植物隔离裁培,翌年夏所收的种子名“削根子”。“削根子”繁殖出来的种子名“随园子”,即大田生产所需的种子。该种只能连种两年,第三年就退化为“满园花”,故年年都要株选和块选种子。其次要早花口,早间苗,勤施肥,多薅草,及时防虫等。

黄州萝卜特点是青头园底,吃起来特甜、脆,水分充足。过去,长圻蓼一带种萝卜特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就专制了一种拔萝卜的工具——抓钩。就是在一根木棍的一头,装上一个铁制的钩。使用时就把没钩的一头拿在手中,用另一头的铁钩往萝卜青头上一挖,再用力一拉,萝卜就扯起来了。再将木棍往另一只手掌上一拍,萝卜就退出来了。由于长期运作,这里的农民用抓钩扯萝卜很快,而且扯起来的萝卜一条条,很整齐,然后再由妇女们削去菜和根。这样一来,武汉市的居民只要看到萝卜头上有一个洞(抓钩挖的),就认准是黄州萝卜,便抢着购买。说起这黄州萝卜,对于长圻蓼这块天地的人们可是立下了大功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自然灾害大饥荒时,它可救了多少人的命的。

△长圻廖社区居民委员会

今日长圻蓼已基本上城市化了,居民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今日长圻蓼交通极为便利。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因汽车轮渡码头(简称“汽渡”)开通,沿江大道由老城西之大码头通往汪家墩村汽轮码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汽南(汽渡至南湖)公路沿江堤修筑通车。江滨有通往鄂州市的轮渡码头。这样整个长圻蓼内外交通发达。1984年以后,宝塔大道先后修通,与之垂直东西走向的西湖一、二、三、四、五路相继建成。黄州大道沿湖东行。1990年—1991年开发区新港大道建成,沿江大道,宝塔大道、黄州大道与之相连,使之形成“井”字街区结构,原长圻蓼的刘家大湾、汪家墩、长江等成了城中村,六福湾村整体搬迁,是黄州城区南扩的主要组成部分。1998年兴建鄂黄长江大桥,随即又修通了由三台河通往大桥的明珠大道。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市、区联合招商引资开发城南,先后有华夏窑炉公司、太子奶公司、汇源公司、伊利奶业公司、鸿地重工、鄂海船厂、国盛码头等企业聚驻汪家墩、长圻蓼、长江、六福湾等社区。鄂黄长江大桥头以东区域引进现代大型造纸企业晨鸣纸业公司,目前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上世纪末,长圻蓼为黄州、鄂州、黄石三地的蔬菜生产基地,到目前,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地域——长圻蓼,现在完全工业化了,当地的行政村已全部改为社区。


来源:区政协文史委 区民政局

责编:梁建婷


编者按:

黄州,前界大江,后倚崇阜,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凡地名的产生是有其缘由的。一个地名或有多种传说,一个传说或依附于多个地名。黄州地名的多姿多彩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时过境迁的岁月钩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

在全区人民群众认真学习中共十九大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下,区政协文史委、区民政局联合编辑出版以黄州地名文化为主题的第十辑文史资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开始,“今点黄州”将连续编发《黄州地名文化初探》中的精彩文章,愿读者守住故土文化,永葆家国情怀。今天编发【长圻蓼篇】。


☉长圻蓼

长圻蓼位于黄州古城东南部,即西北起青云塔下,东南抵巴河口(荒五里),是一条沿着长江岸线而行的狭长地段。“长圻蓼”地名是因地形地貌而得。所谓“长”,传统说法该地段有四十里长;所谓“圻”,本意是“矮墙,土埂”之义,实指此狭长地段背湖面江,当长江大水,大部分被淹没,露在江面上是一条长长的土埂;所谓“蓼”,本意是“蓼叶”,《诗经》中有“蓼蓝”(古人称之土靛草)。黄州人将这条漂浮于江中的土埂称之为“土撂(liào)儿”(黄州方言中有“糍粑撂(liào)儿”)。以此蓼叶的形象来描述这条土埂,则称之为“蓼”。在长江大水期间,这条长长的地段名之为“长圻蓼”(蓼叶亦称竹叶,形象描述)。

这条长长的蓼叶形地段是何时形成的?地方文献没有记载,但从府志、县志地理志记载的山川地脉走向上可推断出形成的过程。长圻蓼背湖面江的长土埂,就境内地脉走向而言,发脉于县东北之大崎山。《黄冈县志·山川》载,大崎山远自麻城龟峰山而来,蜿蜒盘伏至此突然高举,山势悬绝甲于一郡。登峰俯望,则群山罗列郡邑,形势尽在目前。自大崎山西南至维摩堂(今马曹庙北部),南为回龙山。回龙山向西一脉到赤山,过长河南行入堵城平头山、龙王墩,占岗,接城北龙王山,为郡城拱护。龙王山一脉向南,即城南黄冈山。“黄冈山在城南,平岗南亘。”此一脉沿江干而行至巴河口之马祈山,即为四十里之长圻蓼。

△关上码头遗址:长圻蓼解放前曾繁盛一时的通商码头

在长圻蓼之背湖的东岸,有一个金家咀。此地人认为长圻蓼的土地有开发价值。金家亦为大户,他们家有五个儿子,号称金五牛,很有势力。这样一来,为标界问题,曾八虎和金五牛常闹矛盾,多次打斗。而金五牛由于是本地人,曾八虎是外来军户的后代,就常受金五牛欺负。明里曾八虎就斗不过金五牛。后来,曾八虎就来阴的,暗地里就偷移标界。据说一次偷移标界时,曾家的老七对老八说,你看看,你后面有人吗?老八回答说:没有人!所以,后来人们就说曾家由于偷移标界,干了坏事,就导致曾家绝后了。故此,曾家现在没有一个后人,曾家湾只是一个空有地名。现在,由于改革开放的需要,曾家湾这个不为人知的老地名现在又被启用了。

长圻蓼土地肥沃,物产丰盛。光绪八年版《黄冈县志》载:“演武厅在城南二里,黄冈山下。前将台、中厅、后堂、南甬壁抵之官庙,北抵黄冈山,东西抵民间菜园。咸丰间贼毁,同治时重修前层。光绪十年(1884年)修建后厅。缭以垣墙,并添建厨房于左侧。”演武厅(旧演武场在城东南古临皋亭下)至下巴河口,瓜菜圃地。”这里告诉人们,长圻蓼是盛产瓜果蔬菜的好地方。其菜有芥,有菘(白菜,有箭杆白、乌风柏、矮脚白三种),有芸苔(即油菜,春始秀,亦有辣油菜不中蔬),有菠、有芹、有苋、有莙蓬(冬苋菜)、有茼蒿、有莴苣、有韮、有葱、有蒜、有薤(名藠头)、有大椒、有萝卜(大者一枚十斤,黄州萝卜出产地为长圻蓼)、有胡萝卜(色赤而长)。

黄州萝卜含糖量高,可当水果生吃,熟吃回锅不烂,较耐储藏。城东南之长圻蓼一带,所产萝卜品质最佳,故又称“长圻蓼萝卜”。黄州萝卜分两种,一是个体粗壮的“冬瓜萝卜”,一是较为细长的“系马桩萝卜”。冬瓜萝卜较系马桩萝卜质地更优,常年亩产6,000~8,000斤,最高亩产可达万斤以上。黄州萝卜是县内秋播蔬菜中的大宗,不仅户户菜园种,而且县内各集镇郊区都有较大面积的种植。所产萝卜除满足县内所需外,大量行销武汉、黄石和鄂州。1959年,曾在全国农展馆展出。其栽培技术主要是靠选好种子,当年冬将株选的萝卜拔起,去半缨,削根后与十字花科植物隔离裁培,翌年夏所收的种子名“削根子”。“削根子”繁殖出来的种子名“随园子”,即大田生产所需的种子。该种只能连种两年,第三年就退化为“满园花”,故年年都要株选和块选种子。其次要早花口,早间苗,勤施肥,多薅草,及时防虫等。

黄州萝卜特点是青头园底,吃起来特甜、脆,水分充足。过去,长圻蓼一带种萝卜特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就专制了一种拔萝卜的工具——抓钩。就是在一根木棍的一头,装上一个铁制的钩。使用时就把没钩的一头拿在手中,用另一头的铁钩往萝卜青头上一挖,再用力一拉,萝卜就扯起来了。再将木棍往另一只手掌上一拍,萝卜就退出来了。由于长期运作,这里的农民用抓钩扯萝卜很快,而且扯起来的萝卜一条条,很整齐,然后再由妇女们削去菜和根。这样一来,武汉市的居民只要看到萝卜头上有一个洞(抓钩挖的),就认准是黄州萝卜,便抢着购买。说起这黄州萝卜,对于长圻蓼这块天地的人们可是立下了大功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自然灾害大饥荒时,它可救了多少人的命的。

△长圻廖社区居民委员会

今日长圻蓼已基本上城市化了,居民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今日长圻蓼交通极为便利。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因汽车轮渡码头(简称“汽渡”)开通,沿江大道由老城西之大码头通往汪家墩村汽轮码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汽南(汽渡至南湖)公路沿江堤修筑通车。江滨有通往鄂州市的轮渡码头。这样整个长圻蓼内外交通发达。1984年以后,宝塔大道先后修通,与之垂直东西走向的西湖一、二、三、四、五路相继建成。黄州大道沿湖东行。1990年—1991年开发区新港大道建成,沿江大道,宝塔大道、黄州大道与之相连,使之形成“井”字街区结构,原长圻蓼的刘家大湾、汪家墩、长江等成了城中村,六福湾村整体搬迁,是黄州城区南扩的主要组成部分。1998年兴建鄂黄长江大桥,随即又修通了由三台河通往大桥的明珠大道。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市、区联合招商引资开发城南,先后有华夏窑炉公司、太子奶公司、汇源公司、伊利奶业公司、鸿地重工、鄂海船厂、国盛码头等企业聚驻汪家墩、长圻蓼、长江、六福湾等社区。鄂黄长江大桥头以东区域引进现代大型造纸企业晨鸣纸业公司,目前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上世纪末,长圻蓼为黄州、鄂州、黄石三地的蔬菜生产基地,到目前,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地域——长圻蓼,现在完全工业化了,当地的行政村已全部改为社区。


来源:区政协文史委 区民政局

责编:梁建婷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