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幸福村的领路人——访黄州区陶店乡幸福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冬

2025-03-12 17:34


杨冬,男,1990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黄州区陶店乡幸福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曾荣获黄冈市、黄州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勇于回乡创业,发展幸福产业

年少时的杨冬,怀揣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背上行囊外出闯荡。多年间,他辗转于不同城市,在多个行业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阅历与经验。然而,无论走得多远,家乡那片熟悉的土地始终是他心底最深的牵挂。

2015年,在外面闯荡多年的杨冬回到了家乡,站在村口,望着略显破旧的村庄,他的内心五味杂陈。“在外面见过大城市的繁华,也深知家乡与外界的差距。我不能看着家乡一直落后,我要为这片养育我的土地做点什么。”杨冬在心底暗暗发誓。凭借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农村发展的敏锐眼光,他决定投身于家乡的建设,在党员群众的帮助下,杨冬担任了村里的副职干部。

当时的幸福村,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基础十分薄弱,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是典型的空巢村,村民靠着几亩薄田和水产维持生计,生活水平难以提高。杨冬深知,改变家乡面貌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找到一条适合幸福村发展的道路。

杨冬深入调研发现,幸福村的鱼苗孵化产业虽面临诸多困境,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一定的口碑。“这或许就是带领村民致富的突破口。”杨冬心中燃起一丝希望。幸福村的鱼苗孵化产业由来已久。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鱼苗孵化技术逐渐落后,管理方式也存在诸多不善之处,孵化出的鱼苗存活率低,市场销路越来越窄,曾经的“摇钱树”渐渐失去生机,陷入发展困境。

2021年,杨冬出任幸福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他开始四处查阅资料,咨询相关专家,先后拜访了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等多家农科院所,深入学习先进的鱼苗孵化技术和管理模式。

一人行动不如全村人行动。杨冬组织村民代表召开座谈会,耐心阐述自己对升级改造鱼苗孵化产业的想法。

一开始,村民们对杨冬的提议将信将疑。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忧心忡忡地说:“这能行吗?我们以前都是这么干的,新技术我们也不懂啊。”杨冬理解村民的担忧,他一边安抚大家的情绪,一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新技术的优势:“现在外面的市场变化太快了,咱们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鱼苗的存活率,打开销路,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我愿意带着大家一起干,有啥困难,咱们一起克服!”杨冬的真诚和坚定,逐渐打动了村民们的心。

推进转型升级,做强幸福事业

2011年,当时的幸福村虽然成立了幸福鱼苗孵化专业合作社,但作用发挥不佳,没有实现把零散养殖户拧成一股绳的目标。合作社成立之初,就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市场开拓困难等诸多问题。

2021年以后,杨冬多方奔走,积极筹措资金,引进先进的孵化设备,对村里的鱼苗孵化基地进行全面升级改造。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为村民开展技术培训,手把手教大家使用新设备、掌握新技术。杨冬自己也不断学习,遇到难题就向专家请教,常常忙得废寝忘食。

在发展产业过程中,难题接踵而至。鱼苗运输的黄金时间为3天以内,超过时间,鱼苗的死亡率将大大提高。2023年,因农村道路运输不畅,导致鱼苗滞销。当时全村质疑声四起:“集体产业真不行了?”面对这一困境,杨冬在每周一雷打不动的村“两委”例会上,组织党员们研讨报表。分管干部当场说明情况,同时积极联系老客户另寻出路,最终减少经济损失十多万元。此后,杨冬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修建扩建村组道路,有效解决了鱼苗运输的难题。

合作社坚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成功引入中国科学院“中科3号”鳜鱼育苗技术,建成千亩亲本鱼池,孵化种类从最初的“四大家鱼”,发展到了鳜鱼、鲈鱼、黄颡、翘嘴等名特优鱼种,鱼苗成活率提升30%。

为了拓宽销售市场,杨冬注重品牌建设,注册了“幸福渔农”品牌,还带领10名村民变身“网红销售员”,将鱼苗上线电商平台,每年增加收入达10万元以上。带动了23名党员率先入社,41名青年返乡创业。

如今,幸福村的鱼苗孵化产业发展迅速,养殖基地年产各类优质鱼苗达180亿尾,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鱼苗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36%,占全省总量的13.96%,产品销往全国31个省市区。幸福村也凭借在鱼苗产业上的突出成绩,被评为“湖北省鱼苗孵化第一村”。

在成立合作社之前,村民们大多单打独斗,人均收入较低,像村民孙华清以前自家养鱼,一年纯收入不到一两万块钱。成立合作社后,村民收入大幅增长,孙华清去年纯利润已经达到了30多万元。据统计,成立合作社前,幸福村人均年收入约8000元,而现在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5000元左右,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真正把传统的鱼苗产业改造升级为幸福村的幸福事业。

强化基层治理,共享幸福生活

随着产业的发展,杨冬意识到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跟上步伐。

道路建设是幸福生活的基础。杨冬吸取上次鱼苗运输的教训,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无数次往返于乡里和区里相关部门,详细汇报村里的情况和发展规划,争取支持。最终,村路从水泥路提档升级为双车道沥青路。新路修好那天,村民们纷纷走上街头,脸上洋溢着喜悦。一位爹爹激动地说:“这下好了,以后出行方便,鱼苗运输也更顺畅,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近几年,杨冬带领大家先后修建了文化广场、老年活动中心等场所。文化广场建设时,从选址到设计,杨冬都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广场建成后,村里时常举办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宜业也要宜居,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杨冬带领村民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他带头清理垃圾,拆除违建,在拆除位于六小组多年违建时,遭遇了不小的阻力,村民周先生一开始不理解、不配合。杨冬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耐心讲解环境整治的意义,最终赢得了村民的支持。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里推进了乡村美化亮化工程,幸福村变得更加美丽宜居。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杨冬深知这一点,他鼓励村里年轻人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杨冬联系专业培训机构,组织年轻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农业技术、管理知识、电商运营等课程。每次培训,他都要求年轻干部做好笔记,回来后分享学习心得。

在杨冬一班人的带领下,幸福村形成了一支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队伍。

老党员孙厚君感慨地说:“我们在杨书记的带动下,村里搞产业、拆违建、搞卫生,幸福村的生产生活越来越好。”杨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成为幸福村群众心中的致富带头人,幸福村正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通讯员:刘华昂

一审:李晓

二审:余红升

终审:骆冬



杨冬,男,1990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黄州区陶店乡幸福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曾荣获黄冈市、黄州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勇于回乡创业,发展幸福产业

年少时的杨冬,怀揣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背上行囊外出闯荡。多年间,他辗转于不同城市,在多个行业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阅历与经验。然而,无论走得多远,家乡那片熟悉的土地始终是他心底最深的牵挂。

2015年,在外面闯荡多年的杨冬回到了家乡,站在村口,望着略显破旧的村庄,他的内心五味杂陈。“在外面见过大城市的繁华,也深知家乡与外界的差距。我不能看着家乡一直落后,我要为这片养育我的土地做点什么。”杨冬在心底暗暗发誓。凭借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农村发展的敏锐眼光,他决定投身于家乡的建设,在党员群众的帮助下,杨冬担任了村里的副职干部。

当时的幸福村,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基础十分薄弱,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是典型的空巢村,村民靠着几亩薄田和水产维持生计,生活水平难以提高。杨冬深知,改变家乡面貌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找到一条适合幸福村发展的道路。

杨冬深入调研发现,幸福村的鱼苗孵化产业虽面临诸多困境,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一定的口碑。“这或许就是带领村民致富的突破口。”杨冬心中燃起一丝希望。幸福村的鱼苗孵化产业由来已久。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鱼苗孵化技术逐渐落后,管理方式也存在诸多不善之处,孵化出的鱼苗存活率低,市场销路越来越窄,曾经的“摇钱树”渐渐失去生机,陷入发展困境。

2021年,杨冬出任幸福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他开始四处查阅资料,咨询相关专家,先后拜访了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等多家农科院所,深入学习先进的鱼苗孵化技术和管理模式。

一人行动不如全村人行动。杨冬组织村民代表召开座谈会,耐心阐述自己对升级改造鱼苗孵化产业的想法。

一开始,村民们对杨冬的提议将信将疑。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忧心忡忡地说:“这能行吗?我们以前都是这么干的,新技术我们也不懂啊。”杨冬理解村民的担忧,他一边安抚大家的情绪,一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新技术的优势:“现在外面的市场变化太快了,咱们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鱼苗的存活率,打开销路,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我愿意带着大家一起干,有啥困难,咱们一起克服!”杨冬的真诚和坚定,逐渐打动了村民们的心。

推进转型升级,做强幸福事业

2011年,当时的幸福村虽然成立了幸福鱼苗孵化专业合作社,但作用发挥不佳,没有实现把零散养殖户拧成一股绳的目标。合作社成立之初,就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市场开拓困难等诸多问题。

2021年以后,杨冬多方奔走,积极筹措资金,引进先进的孵化设备,对村里的鱼苗孵化基地进行全面升级改造。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为村民开展技术培训,手把手教大家使用新设备、掌握新技术。杨冬自己也不断学习,遇到难题就向专家请教,常常忙得废寝忘食。

在发展产业过程中,难题接踵而至。鱼苗运输的黄金时间为3天以内,超过时间,鱼苗的死亡率将大大提高。2023年,因农村道路运输不畅,导致鱼苗滞销。当时全村质疑声四起:“集体产业真不行了?”面对这一困境,杨冬在每周一雷打不动的村“两委”例会上,组织党员们研讨报表。分管干部当场说明情况,同时积极联系老客户另寻出路,最终减少经济损失十多万元。此后,杨冬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修建扩建村组道路,有效解决了鱼苗运输的难题。

合作社坚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成功引入中国科学院“中科3号”鳜鱼育苗技术,建成千亩亲本鱼池,孵化种类从最初的“四大家鱼”,发展到了鳜鱼、鲈鱼、黄颡、翘嘴等名特优鱼种,鱼苗成活率提升30%。

为了拓宽销售市场,杨冬注重品牌建设,注册了“幸福渔农”品牌,还带领10名村民变身“网红销售员”,将鱼苗上线电商平台,每年增加收入达10万元以上。带动了23名党员率先入社,41名青年返乡创业。

如今,幸福村的鱼苗孵化产业发展迅速,养殖基地年产各类优质鱼苗达180亿尾,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鱼苗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36%,占全省总量的13.96%,产品销往全国31个省市区。幸福村也凭借在鱼苗产业上的突出成绩,被评为“湖北省鱼苗孵化第一村”。

在成立合作社之前,村民们大多单打独斗,人均收入较低,像村民孙华清以前自家养鱼,一年纯收入不到一两万块钱。成立合作社后,村民收入大幅增长,孙华清去年纯利润已经达到了30多万元。据统计,成立合作社前,幸福村人均年收入约8000元,而现在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5000元左右,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真正把传统的鱼苗产业改造升级为幸福村的幸福事业。

强化基层治理,共享幸福生活

随着产业的发展,杨冬意识到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跟上步伐。

道路建设是幸福生活的基础。杨冬吸取上次鱼苗运输的教训,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无数次往返于乡里和区里相关部门,详细汇报村里的情况和发展规划,争取支持。最终,村路从水泥路提档升级为双车道沥青路。新路修好那天,村民们纷纷走上街头,脸上洋溢着喜悦。一位爹爹激动地说:“这下好了,以后出行方便,鱼苗运输也更顺畅,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近几年,杨冬带领大家先后修建了文化广场、老年活动中心等场所。文化广场建设时,从选址到设计,杨冬都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广场建成后,村里时常举办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宜业也要宜居,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杨冬带领村民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他带头清理垃圾,拆除违建,在拆除位于六小组多年违建时,遭遇了不小的阻力,村民周先生一开始不理解、不配合。杨冬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耐心讲解环境整治的意义,最终赢得了村民的支持。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里推进了乡村美化亮化工程,幸福村变得更加美丽宜居。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杨冬深知这一点,他鼓励村里年轻人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杨冬联系专业培训机构,组织年轻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农业技术、管理知识、电商运营等课程。每次培训,他都要求年轻干部做好笔记,回来后分享学习心得。

在杨冬一班人的带领下,幸福村形成了一支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队伍。

老党员孙厚君感慨地说:“我们在杨书记的带动下,村里搞产业、拆违建、搞卫生,幸福村的生产生活越来越好。”杨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成为幸福村群众心中的致富带头人,幸福村正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通讯员:刘华昂

一审:李晓

二审:余红升

终审:骆冬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