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诞生于战火纷飞、朝政更迭的年代。其时境内地荒城破,人烟稀少,经济困乏。直到隋文帝杨坚灭后周,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隋朝之后,境内才始得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逐步恢复。隋开皇三年(583年),朝廷诏令革除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紊乱的地方官制,废郡守而行州县制。本地域原设置的西阳、齐安、梁安等郡俱废,只设黄州,领南安、廉城、梁安(由原南安中分出的)3县。州治在南安县城,地址为今黄陂县独家村(后改为保城)。
隋开皇五年(585年),黄州及南安县治从黄陂丘陵地域东迁至举水之滨。据有关文献记载,此时黄州州治与南安县治同城,治所地址两说并存。其一说为今麻城县岐亭镇附近,其二说为今新洲县城附近。黄州迁入举水之滨,带来了新的生机。这里地势平坦,土肥水美,有利于农牧渔业的发展,且水路交通便利,商贸物流通过举水可直达大江,呈现出欣欣向荣、繁华昌盛的景象,故称黄州为“新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朝廷诏令改南安为黄冈,改廉城为麻地,改梁安为木兰(今黄陂木兰山东北一带地域),黄州州治在黄冈县城内。黄州仍设总管府,朝廷令周法尚为黄州总管。
隋朝、唐初,尽管黄州之名有短暂的变更,但黄州州治在黄冈县城举水之滨的位置一直未变。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三年(621年)复立黄州,并封王尔贤为州通判。至唐玄宗李隆基时,黄州所辖4县(黄冈、黄陂、木兰、麻城)15512户,人口96368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朝廷任命御膳大夫左震为黄州刺史。左震是玄宗、肃宗两朝重臣,为官清正廉明,刚直不阿。他就任黄州刺史后,清乱抚民,整肃吏治,发展农桑,政绩卓著。
唐会昌二年(842年),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朝廷任监察御史,因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后遭贬出朝廷,外放黄州任刺史。来黄州前他颇感委屈,心情苦闷。但来后被这里美丽的山水风景和纯朴的风土人情所吸引。此时黄州虽为下等州,但黄冈县却升为上等县。他在给朝廷回奏《黄州刺史谢上表》中写道:“伏以黄州在大江之侧(此时黄州州治在今新洲县城附近,大江与县城有一定距离,故不用‘大江之滨’),云梦泽南,古有夷风,今尽华俗。户不满二万,税钱才三万贯……久无水旱疾疫,人业不耗,谨奉贡赋。”杜牧在黄州任职26个月。时间虽不长,然他能“遵循国风,彰扬至化”,地方治理成绩显著。据《太平广纪》载,杜牧在黄州任上,谨慎政务外,还常出城游山玩水,著有脍炙人口的诗篇。杜牧上任当年初冬时节,乘舟顺举水下流至举口,见浩瀚的大江和举口处的赤岸石壁,并在江滩上拾得一枚折戟。于是乎联想起三国赤壁之战,即兴写出《赤壁》七言绝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次年三月清明时节,他乘舟逆举水上游,赴麻城寻春。上岸后,恰逢细雨纷纷,青山在白雾中时隐时现,行路不少,然见青山原貌极难。口渴肠饥,极想投店饮食。此时见一放牛的孩童,即向其打听附近可有酒家?稍倾,即兴赋七绝一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诗写作地点有三种说法,即湖北麻城说,安徽贵池说,山西汾阳说。综合分析此诗的历史地理环境,当写于黄州麻城。因那时黄州州治在今新洲县城附近,遥指杏花村,就是今麻城市岐亭镇杏花村。该村酒业历史悠久,名播江淮。
晚唐时期,黄州州治(黄州县附廓),因地处举水之滨,地势低凹,常遭水患。此外乾符年间,农民起义军王仙芝所部两次围攻黄州,州城损毁严重。此二因由州、县官员即向朝廷申请州治迁移。唐中和五年(亦说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朝廷批准,黄州城东迁120里,在隋之永安郡城遗址上筑城,以维持唐王朝风雨飘摇的地方政权。州县级衙门东迁后,在故城置黄冈县丞署,总理县境西乡政务,俗称“旧州”。乾隆五十四年版《黄州府志·沿革》记载:“其谓之旧者,自唐迁治于永安城,则此又为旧州。”今新洲县城旁的举水河,长期以来,人们称之为“旧州长河”,这就是此地名的遗迹。何谓“新洲”呢?《黄州府志·沿革》记载:“其谓之新者,后周立黄州于保城(址在今黄陂县北)。至隋改衡州为黄州,治南安,则为新州。”
黄州自迁往永安城后,再也没有北移到旧州地。当地人认为“旧州”之名不雅,仍改称为“新州”。但此时的“州”字,含有行政区划、地方政权属性。简单地改为“州”字有悖于封建朝政,于是就在“州”字的左边加三点水,即“洲”字,故“新洲”之名沿用至今。“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南下黄冈县西乡新洲。10月,中共中原局析黄冈县西部置新洲县。1948年6月,新洲,黄冈合并建立黄冈县。”“1951年,黄冈县西乡再次析出,设立新洲县。”1998年9月,新洲撤县,正式成为武汉市的一个新区。
来源:黄州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