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黄鄂两地共促文旅新发展——黄州区媒体联合参访团到鄂州市鄂城区开展文旅推介联动宣传活动

2025-04-03 14:21


4月2日,黄州区组织媒体联合参访团前往鄂城区,开展“融入都市圈 联动大别山”文旅推介暨黄州第二季联动宣传活动。活动旨在通过交流学习,实现宣传资源共享。

活动中,参访团成员深入鄂城区,围绕当地特色文旅资源、乡村振兴成果、产业发展现状等方面展开调研,挖掘两地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潜力与机遇。

鄂城区是鄂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和对外交往中心,拥有花湖机场、武汉新城两大省级战略发展机遇,地处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核心圈层。

当天上午,联合参访团先后到滨江公园、贺龙军部旧址纪念馆、鄂州市博物馆、长港镇峒山村参观拍摄。在鄂州市博物馆,媒体记者和网络推介官仔细观看各种文物展品,了解鄂州历史人文故事。

走进峒山村,联合参访团对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尤为感兴趣,时不时用手机记录乡村美景,边看边交流,探讨开展黄州宣传发展建议。

峒山村所在地的前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建的国营农场,土地广阔,河湖纵横,南边有一条河叫长港,北边有一座山叫峒山,峒山村因此得名。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湖北考察时,冒着酷暑来到峒山,他与乡亲们座谈,夸奖“峒山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要有大作为”,还特别强调: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采访团成员黄州网络推介官郝诗光在调研文章《春风伴我访峒山》中写道,峒山的思路、模式、经验、工作法总结出来就是一句话:“原乡人治理、归乡人逐梦、新乡人兴业”。原乡人,是指土生土长的峒山人,这些人长期坚守故土,负责把路铺平,灯点亮,景搞美;归乡人则是指在外事业有成的峒山人,他们带着理想外出求学求知创业,又带着情怀、资金和资本回乡,继而在从小成长的乡土上有更大的作为;新乡人则是被峒山的营商环境所吸引的外乡人,他们在峒山创业兴业,最后把家安在峒山,把事业的基本盘放在峒山,甚至把户口迁到了峒山,最后从“准”峒山人变成了“真”峒山人。这三类人群,在峒山的土地上亲密合作,携手共荣,抱团发展,奠定了今日峒山欣欣向荣的局面。

据峒山村党总支委员陈琳介绍,峒山村大抓产业,规划实施了万亩水产、千亩湘莲、百亩樱园、十里水杉、一山多景等产业项目,从卖农产品到卖风景,形成了湘莲、水产、虾稻、“农文旅+研学”的特色产业,打造了“峒山”区域公共品牌,成功转型为国家级3A景区,踏上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快车道。据其提供的数据,过去的十年间,峒山村从70%的村民在外务工,转变为60%的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创业。村民们“放下锄头”“穿上行头”,从过去的农民、渔民变身CEO、合伙人、创客,工作、顾家两不误,种地、赚钱两头甜。全村产业基地从4个增长到22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26万元增长到502万元,人均年收入由2.2万元增至3.78万元。现在一到周末,城里人下乡,农家菜上桌、农产品打包,家家有客,户户赚钱,国道上停的车从头看不到尾,外地车牌比本地车牌还要多,已经成为峒山的常态。

当天下午,联合参访团还到汀祖镇刘云村良田美景,岳石洪村游客中心、集市、木溪等地,了解当地文旅发展现状、交流宣传工作经验。

此次联动宣传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武鄂黄黄都市圈区域合作,充分挖掘“一江两岸”的区位优势,相互借鉴、学习,实现宣传资源共享。参访团成员将持续以文、图、视频等形式展示鄂黄两地旅游资源,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来源:朱东方 陈可欣

一审:李晓

二审:余红升

终审:骆冬



4月2日,黄州区组织媒体联合参访团前往鄂城区,开展“融入都市圈 联动大别山”文旅推介暨黄州第二季联动宣传活动。活动旨在通过交流学习,实现宣传资源共享。

活动中,参访团成员深入鄂城区,围绕当地特色文旅资源、乡村振兴成果、产业发展现状等方面展开调研,挖掘两地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潜力与机遇。

鄂城区是鄂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和对外交往中心,拥有花湖机场、武汉新城两大省级战略发展机遇,地处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核心圈层。

当天上午,联合参访团先后到滨江公园、贺龙军部旧址纪念馆、鄂州市博物馆、长港镇峒山村参观拍摄。在鄂州市博物馆,媒体记者和网络推介官仔细观看各种文物展品,了解鄂州历史人文故事。

走进峒山村,联合参访团对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尤为感兴趣,时不时用手机记录乡村美景,边看边交流,探讨开展黄州宣传发展建议。

峒山村所在地的前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建的国营农场,土地广阔,河湖纵横,南边有一条河叫长港,北边有一座山叫峒山,峒山村因此得名。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湖北考察时,冒着酷暑来到峒山,他与乡亲们座谈,夸奖“峒山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要有大作为”,还特别强调: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采访团成员黄州网络推介官郝诗光在调研文章《春风伴我访峒山》中写道,峒山的思路、模式、经验、工作法总结出来就是一句话:“原乡人治理、归乡人逐梦、新乡人兴业”。原乡人,是指土生土长的峒山人,这些人长期坚守故土,负责把路铺平,灯点亮,景搞美;归乡人则是指在外事业有成的峒山人,他们带着理想外出求学求知创业,又带着情怀、资金和资本回乡,继而在从小成长的乡土上有更大的作为;新乡人则是被峒山的营商环境所吸引的外乡人,他们在峒山创业兴业,最后把家安在峒山,把事业的基本盘放在峒山,甚至把户口迁到了峒山,最后从“准”峒山人变成了“真”峒山人。这三类人群,在峒山的土地上亲密合作,携手共荣,抱团发展,奠定了今日峒山欣欣向荣的局面。

据峒山村党总支委员陈琳介绍,峒山村大抓产业,规划实施了万亩水产、千亩湘莲、百亩樱园、十里水杉、一山多景等产业项目,从卖农产品到卖风景,形成了湘莲、水产、虾稻、“农文旅+研学”的特色产业,打造了“峒山”区域公共品牌,成功转型为国家级3A景区,踏上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快车道。据其提供的数据,过去的十年间,峒山村从70%的村民在外务工,转变为60%的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创业。村民们“放下锄头”“穿上行头”,从过去的农民、渔民变身CEO、合伙人、创客,工作、顾家两不误,种地、赚钱两头甜。全村产业基地从4个增长到22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26万元增长到502万元,人均年收入由2.2万元增至3.78万元。现在一到周末,城里人下乡,农家菜上桌、农产品打包,家家有客,户户赚钱,国道上停的车从头看不到尾,外地车牌比本地车牌还要多,已经成为峒山的常态。

当天下午,联合参访团还到汀祖镇刘云村良田美景,岳石洪村游客中心、集市、木溪等地,了解当地文旅发展现状、交流宣传工作经验。

此次联动宣传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武鄂黄黄都市圈区域合作,充分挖掘“一江两岸”的区位优势,相互借鉴、学习,实现宣传资源共享。参访团成员将持续以文、图、视频等形式展示鄂黄两地旅游资源,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来源:朱东方 陈可欣

一审:李晓

二审:余红升

终审:骆冬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