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北揽巍巍雄关大别山,南挽滚滚东去长江水。
山高水长,一路似锦兴百业;上聚下凝,宏开大道向康庄。黄州的一部交通发展史,就是全区40万人民迈向美好生活的奋斗史。
开放是风,改革为浪,黄州区公路建设风生水起:2007年率先在全市实现村村通水泥(沥青)路,2010年率先在全市实现村村通客车,2012年率先在全市启动农村公路“安保工程”……
进入新时代,黄州人民奋力新作为,交出全新成绩单:2014年率先在全市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2015年率先在全市打造全域农村客运公交化先行区,2016年率先在全市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天地沧桑,大道有痕。
2017年5月23日名列湖北省交通运输厅表彰的全省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黄州区名副其实;
2017年8月24日跻身交通运输部命名的全国首批53个“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行列,黄州区名至实归;
2018年9月7日荣膺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授予的全国117个“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之一,黄州区名不虚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黄州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打造全国领先的美丽公路经济带示范样板,谱写新时代“美丽公路+”的宏伟篇章。
新理念,描绘“美丽”画卷
时间,往往铭记追梦时刻。
翻开黄州公路历史,有两张照片极为引人注目。
一张:巴河岸边,一片杂草东倒西歪,一条被人不断踩踏而成的泥泞小路蜿蜒曲折;
一张:远山如黛,近水如翠,五颜六色的苗木花卉、错落有致的村庄,沿着一条平坦如砥的公路两旁向远处延伸,宛若人间仙境……
这是城东公路的前世今生。
穿“京九”,越“大广”,城东公路全长25.77公里,投资2.21亿元,2013年11月开工,创造了黄州建区以来交通建设史上的“五个最”: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里程最长、克服困难最多、建设速度最快、惠及群众最广。
2015年7月23日城东公路通车,沿途3乡17村的干部群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通衢别辟不毛地,大道偏钟边远城!
“那年,我儿媳难产,抬了半天才走出坑坑洼洼、泥污路滑的小路,到了镇上的医院,大人保住了,可我那刚出娘肚子的孙子丢了……”城东公路边的陈策楼镇张新塆村婆婆陈玉珍泣不成声,“打那以后,我做梦都想有一条好路啊!”
“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区委书记骆志勇说,“一条路能左右一家人的命运,一条路能改变一个村庄,一条路能带动一个产业,一条路能致富一方百姓。”
按照“(武)汉(黄)州一体、市区一体、城乡一体、产城一体”的思路,以“因地制宜、崇尚自然、显山露水、融景入路,充分体现自然风貌、地域特色、宜弯则弯、宜宽则宽”的理念,黄州区在全省率先编制《“四好农村路”发展规划》。
2015年以来,黄州区在“交通专项资金补助一点、财政配套资金安排一点、乡镇涉农资金整合一点、区直部门帮扶一点、村组一事一议解决一点、社会各界捐赠一点”等“六个一点”的基础上,区级财政每年列支近3000万元,村级投资过1000万元,群众自愿筹资筹劳近1000万元;积极吸引社会资本,采取BT、PPP模式筹资近4亿元,突破“四好农村路”建设资金短缺瓶颈。
以潭秋故居路等7条循环线为重点,以通村公路为辐射和延伸,黄州区推进县道骨干网、乡道次线网、村道微循环网“三网”融合,全域推进“四好农村路”联网成片。237公里“四好农村路”、519公里农村生态文明示范公路,形成“一路一风景、一村一幅画”的新局面。
从今年初开始,黄州区创新“美丽公路+”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历史人文、体育健身、健康养生等交通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创建模式,构建“畅、安、舒、美、绿”的自然风景走廊、科创产业走廊、生态富民走廊、历史人文走廊,串起美丽乡村、连接美丽景区、联动美丽产业、带动美丽经济、促进美好生活。
以创建美丽公路经济带为载体,黄州区计划“十三五”期间完成“133”工程,即示范线连接不少于100个行政村,示范公路里程突破300公里,惠及群众达30万人;提档升级“四好农村路”519.5公里,构建美丽公路区、乡、村道“S”型环绕圈、“O”型循环路和“Y”型连接线,建成城乡“一刻钟交通圈”。今明两年建设11条共73.5公里示范路,目前正在施工的有路太线、王李线、张白线等19.22公里,培育经济深化转型的新空间和新动能。
“山明水秀景观路,特色产业富民路,留住乡愁风情路,乡村振兴民生路,让经济动脉活起来了。”区长胡凯说,“依托公路产生的一系列附加值,把一切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因素链接起来,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坚强基石。”
新征程,锤炼“美丽”品质
“美丽公路的‘美’字,意蕴深远。它既包含了公路本身建设的‘高品质’要求,也包含了公路建成后‘高标准’管理和养护的实际需要。”区交通运输局长丰群说。
黄州区公路总里程达1599公里,密度达449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农村公路1469公里,占总里程的92%,可谓点多、线长、面广,要管理好着实不易。而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体现的是执政能力,彰显的是为民情怀。
在区委书记骆志勇、区长胡凯的直接推动下,黄州区建起“四好农村路”建设领导体系、联席机制、资金保障、质量管理、养护管理等长效机制,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一项固化指标纳入乡镇、区直部门党政领导班子目标任务考核,促进农村交通永续发展。
采取“政府主导、部门指导、镇街负责、村居配合”的农村公路“共管、共养、共享”措施,落实“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三级长效管养机制,推进燃油税费改革与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黄州区将4个乡镇交管站成建制转入新成立的区农村公路管理局,落实38名财政全额供给编制;连续7年为贫困户提供公路护养公益性岗位50个,成立95个村级养护队,明确13名乡镇监管员、115名村级护路员,夯实了“有人管养、有钱管养”的基础。
“创建和维护美丽公路,路本身很重要,公路两边的环境也同样重要。”区农村公路管理局局长殷敏说,全区结合“两路两侧”“四边三化”等专项行动,以路域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的整治活动。
修路修身,养路养心。从2015年开始,黄州区在23条主要道路沿线开展的“拆违章、种树木、植花草、改立面、装路灯、砌围墙、做小品、治污水、理管线、保整洁”等10个专项行动,实施“三季有花、四季有绿、高矮搭配、乔灌共融”的品质工程。目前,全区农村公路栽植行道树825公里,创建美丽农村路169公里,美化绿化67万平方米,公路沿线实现宜绿尽绿。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施治,区政府法制办授权区农村公路管理局路政管理执法主体资格,实行“专职队伍、联合执法、常态管理、综合治超”的治理模式,统筹推进高速公路、国省道公路、农村公路和市政道路的“四路共管”。
心在路上,路在心中。从去年开始,黄州区乘全省“厕所革命”首批试点区东风,投资3.6亿元,采取EPC模式,建设农村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终端,建立区级农村污水治理运维中心,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其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招投标规范、台账管理4个项目位居试点县前四名,农村公路路容路貌和乡村总体形象得到明显改观。
路是铺下的碑,碑是立起来的路。黄州区深化农村公路管养分离改革,成立惠民公路养护劳务有限公司,推行专业化、公司化养护新模式。创新日常养护和集中养护、专业养护和家庭承包养护的“2+2”管养模式,按照县乡道每3—5公里、通村公路每7—10公里为一责任路段,配备“路管家”“路保姆”,实行“定路段、定人员、定标准、定责任、定奖罚”的办法,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进程。如今,全区农村公路路况稳步提升,优好路率达88%,路面技术状况指数(PQI值)逐年上升。
陈策楼镇盂钵桥村78岁的老党员陈厚兵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路保姆”,他几乎每天都要到自己负责的路段去巡查路段安全、整洁、有序等情况。他说:“当年的‘搓板路’变成了现在水泥路、柏油路,过去常修常烂的‘永修路’铺成了平坦宽敞的‘致富路’,我过上了好日子,不会忘记党的恩。把家门前的公路养护好,是我的义务。”
美丽,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当道路交通网越织越密,美丽公路的升级将越来越快,交通对整个农村的改变将越来越深刻,黄州全域实现“两个高水平”的奋斗目标越来越近。
新作为,书写“美丽”华章
如果说“四好农村路”“美丽公路”的创建是黄州公路实现自身蜕变、满足百姓生活需求的“发展引擎”,那么“美丽公路+”的诞生和外延,则是黄州公路厚植发展沃土,筑就新时代新作为新未来的神奇画笔。由“美丽公路+”所书写的造富神话,正在3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曾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在走向进得来、行得通、走得畅的过程中,打开了一条“美丽公路+运输”的发展新路径,加快了黄州城乡一体化进程——
依托“美丽乡村交通走廊”建设,黄州区建成五级客运站6个、候车亭93个、招呼牌117个。通过区级统筹、公开招标、财政保障、出台优惠政策等措施,3个月内完成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由中标企业一家经营。
投入改造资金2180万元,新投放LNG环保车25辆,开通9条线路,采取循环发班、定时发班或电话约租、周末班车、赶集班车等混合型运营模式,实现4G监管全覆盖,票价平均降低30%以上。全区95个行政村的农民“出家门、上车门、进城门”,树起市、区党委政府发展城乡公共交通的新形象。
曾经交通不便的农村公路,在走向道路成网、出行通达的过程中,打开了一条“美丽公路+产业”的发展新路径,助力黄州农村经济实现转型升级——
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方兴未艾,苗木花卉、水果蔬菜、湘莲鲜鱼等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到25万亩。春阳、常青、百蔬园等蔬菜基地每天为武汉10余所高等院校和重点企业直供蔬菜20余万公斤。
疏通了从基地到公路转运的“肠梗阻”,“湖北省鱼苗孵化第一村”陶店乡幸福村去年180亿尾鱼苗畅游五湖四海,产值1300多万元,正向“全国鱼苗孵化第一村”冲刺。
李家塆村“两条路、千亩树”,村民摘掉贫困帽,走上集苗木、花卉、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业,去年人均纯收入1.02万元,获评全省“村级集体经济进步村”、全国“文明村”。
曾经破败不堪的农村公路,在走向美丽无限、精品示范的过程中,打开了一条“美丽公路+旅游”的发展新路径,鼓起沿线村民的钱袋子——
以绿化工程和林果飘香采摘区、十里荷塘观光区、民俗风情休闲区、都市农业示范区、光伏农业项目区和水秀金沙游乐区等6大区块为重点,巴河生态经济带、黄上美丽公路经济带移步换景,风景宜人。
王家岗、陈策楼、盂钵桥等32个美丽村庄借路推进农业景观化、村落景点化、全域景区化,打造冬暖夏凉、绿色氧吧、观赏休闲等特色。
东方园林华中万亩景观苗木示范园四季绿肥红瘦,杨凌港、千叶湖、叶路洲等生态农业园各展风采,陶店西瓜、路口葡萄、雨山寺红冠桃等观光采摘园各含风韵,以齐安湖生态度假村为代表的126个农家乐各领风情,每年吸引武汉、黄石等周边城市50余万人次来前来观光休闲。
2017年,黄州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845元,比上年增长8.81%。
曾经与世隔绝的农村公路,在走向互联网+、成为网红的过程中,打开了一条“美丽公路+电商”的发展新路径,激发了黄州农村的发展活力——
本地大型国有商贸企业黄商集团实施“万村千乡”工程,依托线上电商平台“黄商星海网”和线下实体TOT便民店,实行二级衔接配送,确保在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前提下,形成区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推动工业品下乡和农副产品进城的快速流通。
鼓励“互联网+农业+快递”模式,培育从“田间”直达“舌尖”的特色农产品示范项目。在农村电子商务和三级物流推动下,提升了黄州萝卜、叶路大蒜、幸福鱼苗等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
搭建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互联网+供销社、便利店+淘实惠”等模式,全区建立村级网点78个。2018年至今,订单成交数量为260万笔次,累计实现销售额超过8214万元。
曾经文化贫乏的农村,在走向文化丰富、载体多样的过程中,打开了一条“美丽公路+文化”的发展新路径,提升了黄州人民的精神品质——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黄州区致力于将美丽乡村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推进,把精神文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心骨,通过培育公路文化、建造农村礼堂等渠道,把“农民”变“市民”,把“庙堂”变“礼堂”,把“盆景”变“风景”。
一头连着乡愁,一头连着发展,吸引“凤还巢”, 促进了“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全区有200多能人回乡兴业创业,签约项目30多个,金额达10.9亿元,带动当地农民家门口就业、家门口致富。
“修一条好路,造一片美景,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是黄州区创建美丽公路经济带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央对外联络部将黄州区作为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外事接待基地的缘由。
美丽的黄州,向世界敞开了美丽的大门——
2017年12月17日,塞舌尔人民党主席、塞舌尔共和国副总统文森特·梅里顿率塞舌尔人民党代表团来黄州区考察;
2018年5月16日,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非洲分中心组织28国记者团32名记者来黄州区采访;
2018年9月28日,刚果(金)参议院第一副参议长、刚中友协主席爱德华·默科洛·瓦·姆彭博率团来黄州区观光交流……
巍巍大别山、滚滚长江水作证:随着“美丽公路+”不断创造美丽经济的发展奇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日成为黄州随处可见的现实图景,“全面小康、共同富裕”正成为黄州人民触手可及的美好未来!
记者:刘富中
通讯员:李潇
责编:李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