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前界大江,后倚崇阜,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凡地名的产生是有其缘由的。一个地名或有多种传说,一个传说或依附于多个地名。黄州地名的多姿多彩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时过境迁的岁月钩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
在全区人民群众认真学习中共十九大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下,区政协文史委、区民政局联合编辑出版以黄州地名文化为主题的第十辑文史资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禹王城
禹王城是黄州古迹地名。在今黄州城区西北3公里处有一座古城遗址,今人称之为“禹王城”,并设有地方行政机关 ——禹王街道办事处。《黄冈县地名志》载,相传大禹治水到过此地,后筑土城名曰“禹王城”。这是望文生义的胡编。阅读中国古代史和黄州府志、黄冈县志得知:此古城遗址是两千多年前楚国在此地修筑的一座都城(楚灭邾,徙其君民于此),名曰“邾城”,亦称“邾王城”。
禹王城城址
战国后期,楚国日益强盛。楚烈王挥师北伐,攻打鲁国(山东)时,顺势消灭了鲁之属国邾(在今山东省邹县境内),并将其国君、城民迁移到今黄州城区西北3公里处,置于楚国的控制之下。史称:“楚灭邾,徙其君、民于此”。邾国君民到此地后,在原旧城址的基础上筑城垣,建房舍,扩大城池规模,并将此城正式命名为“邾城”,民众呼“邾王城”。
▲邾城图
208年(汉建安十三年),在邾城附近江面发生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这次战争是以孙刘联军大胜,曹魏大败而告终的。曹军败北后,孙吴遂分江夏郡而置蕲春郡。蕲春郡辖蕲春、寻阳、邾三县。三年后,曹魏军队从大别山陆路攻陷了蕲春郡城,而邾城仍为孙吴在长江以北的一个重要战略支撑点。它一方面要防止来自蕲春曹魏驻军的攻击,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来自江夏郡曹魏军的偷袭,军事战略地位极为重要。211年,孙吴两次从邾城出兵攻打蕲春曹军均取得胜利。241年(吴赤乌四年)八月,东吴丞相镇守武昌(今鄂州)防务的陆逊鉴于江北邾城战略地位,采纳张梁的建议,亲率精兵3万人驻守邾城,并修缮加固城池,以防曹魏攻袭。此时,邾城是拱卫东吴的军事重镇。直到280年,东吴为晋所灭,吴牙门将孟泰以邾县降晋建威将军王戎,邾城遂归西晋。
禹王城复原图
自清乾隆府志问世后,清·道光、光绪年间,黄冈县志进行过两次编修。除在地理沿革、古迹等篇目下有文字记载新洲为汉置邾城外,还在县域地图上做足文章。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版《黄冈县志·域图》中分别刊有《吕阳城图》和《古旧州图》。《古旧州图》虽然没有明说是邾城图,但其新洲八景,全部带入光绪八年版的黄冈县志县域图中。光绪八年版县志域图中,先刊有《吕阳城图》,后刊有《邾王城图》。到此为止,黄州邾王城已完全被吕阳城置换了,修志者将其搬到新洲镇区内。因为道光、光绪两次县志编纂大权为新洲人(当时称黄冈县西乡人)所掌控。当时称作黄冈东乡人没有出来说一句话,历史就这样被篡改了,东乡人也就接受了。
邾王城的名称,由原苏轼《日日出东门》诗中的“女王城”,到明代有人将其呼作“汝王城”、“女阳城”,到清代修志者定其为“吕阳城”。这样一来,邾城在称呼上也慢慢被篡改了。大约过了六十年,到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国民党黄冈县政府绘制了一份行政区划图,在县城黄州西北十里处有“禹王城”地名。所辖区域南起黄州城,西北抵枫香桥斜长地带,这时的禹王城就不是黄冈县古迹地名而是地方行政区划地名了。这正好与解放后人民公社时期黄州区所辖“禹王城”小公社地域相当。改革开放后,将此地定为“禹王城”街道就不足为怪了。
地名称谓与地方语音关系密切,邾王城——女王城——女阳城——吕阳城——禹王城。在黄冈方音中邾、女、汝、吕、禹是很相近的,如果听其发音,任选一个音相近的字写下地名,就自觉和不自觉地篡改了地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邾王城被人遗弃,这是不利于继承和发扬地方历史文化传统的。
禹王城牌楼
打开光绪八年版《黄冈县志·吕阳城图》,就可看出在当时吕阳城内外的几处古迹地名。北有龙王山,东有罗汉石,西有望夫墩,北有韦家凉亭。城内有邾城寺。邾城四周古迹地名暂不详记,本篇专记“邾城寺”。其时邾城寺与北宋苏东坡在《日日出东门》诗中所述东庄禅寺是否有继承关系?不得而知,然在清代县志祠祀篇中另有记载。据光绪《黄冈县志·祠祀》载:“在邾城祀左丞相吴汝。汝尝有功于邾,邾民立寺祀之”。这就是邾城寺的来历。
今日的禹王城已成为行政村区划地名。1991年2月,撤销原黄州镇而分设三个街道,即赤壁、东湖、禹王。禹王街道除管辖从枫香桥与黄州城区9个村外,还管辖有原新河片区的4个村以及近城区的3个社区居委会,版图面积49.1平方公里,人口2.57万。禹王街道是黄冈市委关于沿江经济开放、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汉——黄冈1+8城市圈建设的核心地带。该街道办事处充分利用“黄冈长江大桥”和城际轻轨铁路建设的机遇,加快“一园二区”建设步伐,主动承接武汉等大中城市的辐射,开展招商引资,发展经济。
节选自《黄州地名文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