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话说黄州牌坊

2017-08-18 08:14

中国古代对于可褒堪赞之人,不是勒鼎铭钟,就是牌坊旌表,目的是使之流芳千古,光耀门庭。黄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堪称“黄州人文甲荆楚”。为旌表这些人才,自1499年(明宏治已未)起,到1966年止,在黄州城1.42平方公里的城池内。先后竖立近百座牌坊,它曾是黄州人文鼎盛的历史见证。

 

牌坊概说

黄州牌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纪念性建筑。这类牌坊有:黄州府门坊、河东书院坊、黄州府试院的“仪门”、黄州府学和前冈县学的“棂星门”等。一类是纪念性建筑。主要用于旌表举人、进士、官吏。

根据1881年(清光绪七年)统计,黄州城有纪念性牌坊95座,如果把路口的“乐善好施”坊,南湖的“孝子坊”和东门牌楼湾,赤壁五甲街的贞节坊,共99座。它们又可分为四类:一功名坊,共44座;二官名坊,共35座;三儒林文苑坊,共6座;忠孝节义坊,共14座。其中一、二类牌坊多,三、四类牌坊少,从数量足以说明黄州脾坊的特点。

功名坊是黄州最多的牌坊。黄州府学、黄冈县学是获得秀才功名的士子就读的地方。儒生的目标是考取举人、进士。黄州府署、黄冈县署为激励士子,将考取功名的士子立坊旌表。在44座功名坊中.旌表举人30座,进士14座。旌表举人的坊名有“经魁“、“联飞”、“雄飞”、“登云”、“元凯同登”、“应时多士”、“元台群英”、“首应昌期”、“明时誉髦”、“己酉拔尤”等;旌表进士的坊名有“会魁”、“进士”、“父子进士”、“祖孙进士”、“金榜题名”、“邦家之光”等。

官名坊居城中牌坊数量第二。旌表个人的官名坊有“天官大夫”、“大司徒”、“太司寇”等;旌表世代官僚的有“父子御史”、“父子司寇”、“三世司徒”、“三世中丞”、“三朝谏议”、“祖孙父子尚书”等。35座官名坊有34座是旌表黄冈县人,只有“同朝四衙门”1座牌坊旌表的是黄冈、麻城、蕲水、广济等县16人。他们分别在吏部、户部、兵部、御史衙门为官。

儒林文苑坊数量虽少,旌表的却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物。他们博史通经,在乡试中是经魁,在会试中是会魁,科举考试独占鳌头。只因他们文才出众,著述颇丰,故为他们树立的牌坊名称独具特色。这些牌坊有“经史名家、文人上乘”、“直节匡时、雄文应世”、“经术家承”、“戴记儒宗”、“文苑翘材”等。

忠孝节义坊14座,其中忠烈牌坊5座,贞寿牌坊6座,孝子牌坊2座,义字牌坊1座。名称有“心切效忠 天恩存问”、“抗节效忠 隆恩严秩”、“精忠流芳”、“周忠烈坊”、“忠臣节妇”、“孝介先生“、“百年完节”、“乐善好施”等。

 

黄州牌坊按朝代划分,明朝94座,清朝5座。如不算路口、南湖、牌楼湾、五甲街的4座,清朝在黄州城内的牌坊实际上只有1座。为什么会出现明朝多、清朝少的现象呢?这得从当时的政治气候说起。

黄州是黄州府、黄冈县所在地,在明朝人文鼎盛,为了给朝廷输送人才,府县两级都在黄州建立设施齐全的学宫.由经术名家任主讲,吸引着许多优秀生员(禀生和增生)前来就读,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在历届科举考试中,黄州府科举高中的人数在全省总名列前茅。官府为激励士子上进,就将获得功名者立坊旌表。至其授官后,有的清政廉明,有的政绩卓著,皇帝赐立牌坊,因而出现了数十座官名坊。家在黄州的官吏为了光宗耀祖,也在故乡竖立牌坊。家不在黄州也到黄州城来立牌坊。

清朝也有很多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入朝为官。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在这样的政治气候条件下,除黄冈知县郑家屏在黄州竖立唯一的“嘉庆癸酉科题名坊”外,还有谁愿意冒险为获得功名的士子竖立牌坊呢?

明朝黄州牌坊,最早立于1499年(宏治已未),大多数立于嘉靖、万历年间,这说明黄州的牌坊是明朝中晚期才有的,为什幺明朝早中期130年间一座也没有呢?因为黄州牌坊诞生、发展在明朝中晚期。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与它的起源相关。牌坊是以石材为表柱而连成的大门。源于唐宋时期里坊的坊门,到了明代,按照牌楼的建筑结构用石材建造,从此诞生牌坊。牌坊到底诞生于明朝什么时候,根据两条理由推断,可以确定为明朝中期。一为黄州的詹同和黄冈县的吴琳两人是明朝早期的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都为皇帝的宠臣,高堂悬挂御赐匾额,未见立牌坊,说明当时尚未诞生牌坊。二为明朝中期的生产力水平和建造工艺有很大的改进,大型石材不再只用于宫殿、陵寝和桥梁,民用建筑中也普遍应用,故在这个时期诞生牌坊。中国现存牌坊都是明朝中后期的,最大的是北京十三陵的牌坊,都是明朝嘉靖年间竖立的。第二,与黄州人文鼎盛的时期有美。黄冈县、黄州府在明朝各个方面的出名人物大多数出自中晚期。詹同是访贤“访”去的,吴琳是詹同荐举的,都未经过科举考试。这正说明黄州人文的辉煌有一个兴起、积淀、发展、鼎盛的过程。黄州牌坊集中竖立与黄州的人文鼎盛时期紧密相关。明朝万历年间修建的青云塔,塔门上刻有“全楚文峰”匾额,此亦表明当时黄州人文鼎盛。

黄州牌坊由三种石料构筑而成:一是白色岩石(俗称白石牌坊),一是灰色岩石(俗称青石牌坊),一是红色砂石(俗称砂石牌坊)。前两种数量很少,十有八九是红砂石牌坊。红砂石材取自黄冈县境内的王家坊(今属团风县)采石场。

黄州城的牌坊规格都不很大,乃以精巧著称。规模小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为黄州街道较窄,难容跨度较大的牌坊;二为红砂石材不太坚硬,跨度过大容易断裂。黄州牌坊都是四表柱,三坊门,中门宽,偏门窄。一般两层,三层的不多。说它精巧,主要是指制造工艺。每座牌坊榫卯相扣,严丝合缝,精雕细刻,玲珑别致。牌坊都有名称,榜于中门之上。旌表对象都要将姓名、官职刻之于石,嵌于表柱之间,有的在坊榜之下,有的在坊榜两侧,正面和反面的结构装饰基本一样,是横跨街道或巷口的独立建筑物。

黄州城内有两座牌坊值得单独一提。一座是立于洗白街口的“大司寇 青宫少保”坊,一座是立于鼓楼岗的“同朝四衙门”坊。“大司寇 青官少保”坊是一座灰色花岗石牌坊,旌表的是吏部尚书、太子少保王廷瞻。牌坊石质坚硬,坊门跨度大,三层,雄伟壮观,两面有坊额,一面是“大司寇”,一面是“青官少保”。它是黄州城中最高最大的牌坊。“同朝四衙门”坊是一座红砂石牌坊,旌表黄冈、麻城、蕲水、广济等县16位京官。它为一座八脚牌坊,正面、反面都是四表柱,三坊门,将其连成一个长方形立体。它的立体造型别具一格,代表了中国牌坊建筑的特点。

.

牌坊绝迹

黄州在明清时期竖立牌坊99座。古城的奇观,如今化为乌有。是什么时候毁掉的呢?

黄州牌坊绝迹,试分四个阶段叙述。

第一阶段:从明宏治十二年(1499)到清光绪七年(1881),时越382年。据光绪七年统计,黄州先后竖纪念性牌坊97座(未统计的纪念性牌坊2座),另有非纪念性牌坊5座。其时,已毁43座,保存61座。这43座牌坊是怎样毁掉的呢?或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毁于战乱。明朝末年,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占领黄州;清咸丰三年(1853)至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五次占领黄州。农民起义军烧毁黄州城内的官府衙门、学宫、试院、书院、庙宇、寺院,毁坏城濠、古迹,势必危及城中的牌坊。

二、自然毁坏。黄州牌坊大多数是红砂石构筑,石质不太坚硬,那些建造年代早、质量戈佳的牌坊,经不趁几百年的风雨而倒塌。

三、无人管理。由于黄州很多牌坊旌表对象的后代不住在黄州,有的是避战乱移居他乡,有的本来就住在乡下,对旌表祖宗的牌坊因年长日久而渐渐淡忘,只有任其消失。

第二阶段:从清光绪七年(1881)到民国初年,前后不到40年时间。1990年编印的《黄冈县志》载:黄州“城内街道上牌坊林立,据民国初年统计达48座。”光绪七年有61座,到民国初年只剩48座,毁坏13座。

第三阶段:从民国初年到1949年。民国初年尚有牌坊48座,1949年仅存27座,毁掉21座。这与发生在黄州城的三件事情有关。

一、黄冈县农民协会于1927年3月在上巴河召开全县万民大会,通过议案13项,其中一项是“拆除黄州城内牌坊”,理由是“以防行人危险”。

二、1938年,日本飞机轰炸黄州,弹落清源门内,炸毁牌坊2座。日本人占领黄州后,曾逼迫黄州市民拆除县岗前的牌坊,将拆下的牌坊石条堵塞汉川门。

三、1947年,朱怀冰当黄冈县县长。他曾拟建新黄冈,拆除牌坊,拟修街道。

第四阶段:1949年,黄州尚存牌坊27座,于1956年、1958年、1966年三次全部拆除,从此牌坊绝迹。

来源:湖北黄州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古代对于可褒堪赞之人,不是勒鼎铭钟,就是牌坊旌表,目的是使之流芳千古,光耀门庭。黄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堪称“黄州人文甲荆楚”。为旌表这些人才,自1499年(明宏治已未)起,到1966年止,在黄州城1.42平方公里的城池内。先后竖立近百座牌坊,它曾是黄州人文鼎盛的历史见证。

 

牌坊概说

黄州牌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纪念性建筑。这类牌坊有:黄州府门坊、河东书院坊、黄州府试院的“仪门”、黄州府学和前冈县学的“棂星门”等。一类是纪念性建筑。主要用于旌表举人、进士、官吏。

根据1881年(清光绪七年)统计,黄州城有纪念性牌坊95座,如果把路口的“乐善好施”坊,南湖的“孝子坊”和东门牌楼湾,赤壁五甲街的贞节坊,共99座。它们又可分为四类:一功名坊,共44座;二官名坊,共35座;三儒林文苑坊,共6座;忠孝节义坊,共14座。其中一、二类牌坊多,三、四类牌坊少,从数量足以说明黄州脾坊的特点。

功名坊是黄州最多的牌坊。黄州府学、黄冈县学是获得秀才功名的士子就读的地方。儒生的目标是考取举人、进士。黄州府署、黄冈县署为激励士子,将考取功名的士子立坊旌表。在44座功名坊中.旌表举人30座,进士14座。旌表举人的坊名有“经魁“、“联飞”、“雄飞”、“登云”、“元凯同登”、“应时多士”、“元台群英”、“首应昌期”、“明时誉髦”、“己酉拔尤”等;旌表进士的坊名有“会魁”、“进士”、“父子进士”、“祖孙进士”、“金榜题名”、“邦家之光”等。

官名坊居城中牌坊数量第二。旌表个人的官名坊有“天官大夫”、“大司徒”、“太司寇”等;旌表世代官僚的有“父子御史”、“父子司寇”、“三世司徒”、“三世中丞”、“三朝谏议”、“祖孙父子尚书”等。35座官名坊有34座是旌表黄冈县人,只有“同朝四衙门”1座牌坊旌表的是黄冈、麻城、蕲水、广济等县16人。他们分别在吏部、户部、兵部、御史衙门为官。

儒林文苑坊数量虽少,旌表的却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物。他们博史通经,在乡试中是经魁,在会试中是会魁,科举考试独占鳌头。只因他们文才出众,著述颇丰,故为他们树立的牌坊名称独具特色。这些牌坊有“经史名家、文人上乘”、“直节匡时、雄文应世”、“经术家承”、“戴记儒宗”、“文苑翘材”等。

忠孝节义坊14座,其中忠烈牌坊5座,贞寿牌坊6座,孝子牌坊2座,义字牌坊1座。名称有“心切效忠 天恩存问”、“抗节效忠 隆恩严秩”、“精忠流芳”、“周忠烈坊”、“忠臣节妇”、“孝介先生“、“百年完节”、“乐善好施”等。

 

黄州牌坊按朝代划分,明朝94座,清朝5座。如不算路口、南湖、牌楼湾、五甲街的4座,清朝在黄州城内的牌坊实际上只有1座。为什么会出现明朝多、清朝少的现象呢?这得从当时的政治气候说起。

黄州是黄州府、黄冈县所在地,在明朝人文鼎盛,为了给朝廷输送人才,府县两级都在黄州建立设施齐全的学宫.由经术名家任主讲,吸引着许多优秀生员(禀生和增生)前来就读,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在历届科举考试中,黄州府科举高中的人数在全省总名列前茅。官府为激励士子上进,就将获得功名者立坊旌表。至其授官后,有的清政廉明,有的政绩卓著,皇帝赐立牌坊,因而出现了数十座官名坊。家在黄州的官吏为了光宗耀祖,也在故乡竖立牌坊。家不在黄州也到黄州城来立牌坊。

清朝也有很多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入朝为官。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在这样的政治气候条件下,除黄冈知县郑家屏在黄州竖立唯一的“嘉庆癸酉科题名坊”外,还有谁愿意冒险为获得功名的士子竖立牌坊呢?

明朝黄州牌坊,最早立于1499年(宏治已未),大多数立于嘉靖、万历年间,这说明黄州的牌坊是明朝中晚期才有的,为什幺明朝早中期130年间一座也没有呢?因为黄州牌坊诞生、发展在明朝中晚期。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与它的起源相关。牌坊是以石材为表柱而连成的大门。源于唐宋时期里坊的坊门,到了明代,按照牌楼的建筑结构用石材建造,从此诞生牌坊。牌坊到底诞生于明朝什么时候,根据两条理由推断,可以确定为明朝中期。一为黄州的詹同和黄冈县的吴琳两人是明朝早期的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都为皇帝的宠臣,高堂悬挂御赐匾额,未见立牌坊,说明当时尚未诞生牌坊。二为明朝中期的生产力水平和建造工艺有很大的改进,大型石材不再只用于宫殿、陵寝和桥梁,民用建筑中也普遍应用,故在这个时期诞生牌坊。中国现存牌坊都是明朝中后期的,最大的是北京十三陵的牌坊,都是明朝嘉靖年间竖立的。第二,与黄州人文鼎盛的时期有美。黄冈县、黄州府在明朝各个方面的出名人物大多数出自中晚期。詹同是访贤“访”去的,吴琳是詹同荐举的,都未经过科举考试。这正说明黄州人文的辉煌有一个兴起、积淀、发展、鼎盛的过程。黄州牌坊集中竖立与黄州的人文鼎盛时期紧密相关。明朝万历年间修建的青云塔,塔门上刻有“全楚文峰”匾额,此亦表明当时黄州人文鼎盛。

黄州牌坊由三种石料构筑而成:一是白色岩石(俗称白石牌坊),一是灰色岩石(俗称青石牌坊),一是红色砂石(俗称砂石牌坊)。前两种数量很少,十有八九是红砂石牌坊。红砂石材取自黄冈县境内的王家坊(今属团风县)采石场。

黄州城的牌坊规格都不很大,乃以精巧著称。规模小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为黄州街道较窄,难容跨度较大的牌坊;二为红砂石材不太坚硬,跨度过大容易断裂。黄州牌坊都是四表柱,三坊门,中门宽,偏门窄。一般两层,三层的不多。说它精巧,主要是指制造工艺。每座牌坊榫卯相扣,严丝合缝,精雕细刻,玲珑别致。牌坊都有名称,榜于中门之上。旌表对象都要将姓名、官职刻之于石,嵌于表柱之间,有的在坊榜之下,有的在坊榜两侧,正面和反面的结构装饰基本一样,是横跨街道或巷口的独立建筑物。

黄州城内有两座牌坊值得单独一提。一座是立于洗白街口的“大司寇 青宫少保”坊,一座是立于鼓楼岗的“同朝四衙门”坊。“大司寇 青官少保”坊是一座灰色花岗石牌坊,旌表的是吏部尚书、太子少保王廷瞻。牌坊石质坚硬,坊门跨度大,三层,雄伟壮观,两面有坊额,一面是“大司寇”,一面是“青官少保”。它是黄州城中最高最大的牌坊。“同朝四衙门”坊是一座红砂石牌坊,旌表黄冈、麻城、蕲水、广济等县16位京官。它为一座八脚牌坊,正面、反面都是四表柱,三坊门,将其连成一个长方形立体。它的立体造型别具一格,代表了中国牌坊建筑的特点。

.

牌坊绝迹

黄州在明清时期竖立牌坊99座。古城的奇观,如今化为乌有。是什么时候毁掉的呢?

黄州牌坊绝迹,试分四个阶段叙述。

第一阶段:从明宏治十二年(1499)到清光绪七年(1881),时越382年。据光绪七年统计,黄州先后竖纪念性牌坊97座(未统计的纪念性牌坊2座),另有非纪念性牌坊5座。其时,已毁43座,保存61座。这43座牌坊是怎样毁掉的呢?或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毁于战乱。明朝末年,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占领黄州;清咸丰三年(1853)至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五次占领黄州。农民起义军烧毁黄州城内的官府衙门、学宫、试院、书院、庙宇、寺院,毁坏城濠、古迹,势必危及城中的牌坊。

二、自然毁坏。黄州牌坊大多数是红砂石构筑,石质不太坚硬,那些建造年代早、质量戈佳的牌坊,经不趁几百年的风雨而倒塌。

三、无人管理。由于黄州很多牌坊旌表对象的后代不住在黄州,有的是避战乱移居他乡,有的本来就住在乡下,对旌表祖宗的牌坊因年长日久而渐渐淡忘,只有任其消失。

第二阶段:从清光绪七年(1881)到民国初年,前后不到40年时间。1990年编印的《黄冈县志》载:黄州“城内街道上牌坊林立,据民国初年统计达48座。”光绪七年有61座,到民国初年只剩48座,毁坏13座。

第三阶段:从民国初年到1949年。民国初年尚有牌坊48座,1949年仅存27座,毁掉21座。这与发生在黄州城的三件事情有关。

一、黄冈县农民协会于1927年3月在上巴河召开全县万民大会,通过议案13项,其中一项是“拆除黄州城内牌坊”,理由是“以防行人危险”。

二、1938年,日本飞机轰炸黄州,弹落清源门内,炸毁牌坊2座。日本人占领黄州后,曾逼迫黄州市民拆除县岗前的牌坊,将拆下的牌坊石条堵塞汉川门。

三、1947年,朱怀冰当黄冈县县长。他曾拟建新黄冈,拆除牌坊,拟修街道。

第四阶段:1949年,黄州尚存牌坊27座,于1956年、1958年、1966年三次全部拆除,从此牌坊绝迹。

来源:湖北黄州历史文化学会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