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路口大道“旧貌”换“新颜”

2023-11-24 11:45 路口镇 李显  

今年以来,黄州区路口镇与区交通局紧密配合,将“共同缔造”理念融入路口大道沿线综合提升工作中,坚持“民生导向、功能完善、产业发展、风貌提升”四位一体,高质量推进美丽城乡建设,路口大道正“旧貌”换“新颜”。

坚持“先洗脸、后化妆” 扎实抓好环境整治

路口大道建于1985年,起于三台河桥,止于二号路,是武鄂黄黄快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来游客经黄冈东站前往市区的必经之路。建成近四十年来,它在带给市民出行便利的同时,也见证着黄冈市区的发展和变化。

由于修建时间较早,路口大道道路断面不统一,仅路口镇区部分设置了非机动车道,沿线缺少行道树和绿带,存在大面积土壤裸露现象,也没有设置专门的人行道,沿路建筑杂乱缺乏规划,基础设施落后,整体感观较差。

路口大道建成时间较早,道路两旁公路建设用地几十年未开发利用,周边群众在上面种菜、堆放杂物、搭建临时建筑等现象严重。为避免整治提升工程开工即停工,路口镇联合执法部门提前走访沿线群众,对占用公路建设用地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同时,做好普法宣传,引导群众自行清理违规乱搭乱建,对于逾期未清理的,依法组织集中整治行动,累计拆除历史违建32处2400余平方米,拆除院墙4处771平方米,清理违规菜地10余亩,路域环境焕然一新,也为路口大道整治提升工程提供了良好的作业面。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 着力提升建设水平

路口大道整治提升工程怎么建?群众说了算!该镇邀请湖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和中南设计院团队“卷起裤腿”深入实地,现场踏勘,通过板凳会等形式开展“共同缔造•小区(塆组)夜话”活动,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把政府要求群众去做的事情变成老百姓自觉自愿想去做的事情,从“要我建”变为“我要建”。雨水污水没地方排放、弱电线路像蜘蛛网一样、建筑立面破旧、没有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一条条意见和建议被纳入改造内容。

(改造前)

(改造后)

在与区交通运输局紧密配合下,路口大道全线6.9公里雨水综合管网、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弱电管网、花坛等建设已完工,绿化植树已完成74%。目前每日超百人的施工队伍在路口大道沿线补种香樟、梧桐、桂花、枫树等绿植。集镇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累计改造立面28000余平方米,新建弱电管网1600米,污水管网改造1270米,人行道铺装4120平方米。

目前,整治成效初步显现,大大改善了路口大道整体形象,原来的城乡接合部变成新城区。

坚持“先整治后管护” 制度管理常抓不懈

“三分建七分管”,路口镇创新开展“门前四包 共同缔造”星级评定活动,按照“一月一评分、一季一上星、一年一颁奖”的方式,实行“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包设施”制度,每月在公众号上发布路口大道沿线商户“门前四包”红黄榜,晒成效也晒不足。开展“走街入户听民声”活动,倾听居民心声,征集下一步改造意见,引导大家共同参与到路口大道沿线综合提升工作中。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二手车占道经营等问题,采取“疏堵结合”方式,该镇会同市区执法部门联合开展二手车交易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拖移违法车辆,劝离270余台在非机动车道乱停乱放的车辆,6家经营户进驻正规二手车交易市场,沿线出店经营二手车辆现象得到有效治理。

该镇联合市临空经济区对花园社区已征迁补偿但未倒房的82户居民进行入户走访,发放《关于花园社区部分住户限期腾空的公告》,督促居民腾空房屋,目前已拆除房屋74户13700余平方米;对王家湾社区、路口社区共63户居民房屋进行评估,签订征迁协议,目前已拆除路口社区房屋53户14000余平方米。拆除花园社区已废弃40余年的变电站1200平方米。

坚持“先面子后里子” 充分挖掘文化内涵

硬件提升了,软件也得跟上。如何将黄州历史文化融入路口大道整治提升工程成了关键。跨过三台河桥进入路口大道,既是初到路口也是离开黄冈市区,设计团队以“送别”为主题线索,在三台河桥头规划建设“路口驿站”,采用前廊尾亭的组织结构,前廊楹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取自苏轼《初到黄州》,尾亭牌匾书“闲看秋风”取自苏轼离开黄州最后一首词《满庭芳 归去来兮》,自廊漫步到亭,便是东坡在黄州来往一场。

(设计图)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路口大道止于丁甲村。据考证,苏东坡“沙湖道中遇雨”中的沙湖就是现今丁甲村旁的道仁湖,位于黄州区城东。设计团队以苏东坡居住的“雪堂”为原型,通过茅屋、篱笆、果树、田园、菜地等元素的整合,规划建设“城东驿站”,营造悠然自得的田园农家氛围,反映出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


今年以来,黄州区路口镇与区交通局紧密配合,将“共同缔造”理念融入路口大道沿线综合提升工作中,坚持“民生导向、功能完善、产业发展、风貌提升”四位一体,高质量推进美丽城乡建设,路口大道正“旧貌”换“新颜”。

坚持“先洗脸、后化妆” 扎实抓好环境整治

路口大道建于1985年,起于三台河桥,止于二号路,是武鄂黄黄快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来游客经黄冈东站前往市区的必经之路。建成近四十年来,它在带给市民出行便利的同时,也见证着黄冈市区的发展和变化。

由于修建时间较早,路口大道道路断面不统一,仅路口镇区部分设置了非机动车道,沿线缺少行道树和绿带,存在大面积土壤裸露现象,也没有设置专门的人行道,沿路建筑杂乱缺乏规划,基础设施落后,整体感观较差。

路口大道建成时间较早,道路两旁公路建设用地几十年未开发利用,周边群众在上面种菜、堆放杂物、搭建临时建筑等现象严重。为避免整治提升工程开工即停工,路口镇联合执法部门提前走访沿线群众,对占用公路建设用地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同时,做好普法宣传,引导群众自行清理违规乱搭乱建,对于逾期未清理的,依法组织集中整治行动,累计拆除历史违建32处2400余平方米,拆除院墙4处771平方米,清理违规菜地10余亩,路域环境焕然一新,也为路口大道整治提升工程提供了良好的作业面。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 着力提升建设水平

路口大道整治提升工程怎么建?群众说了算!该镇邀请湖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和中南设计院团队“卷起裤腿”深入实地,现场踏勘,通过板凳会等形式开展“共同缔造•小区(塆组)夜话”活动,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把政府要求群众去做的事情变成老百姓自觉自愿想去做的事情,从“要我建”变为“我要建”。雨水污水没地方排放、弱电线路像蜘蛛网一样、建筑立面破旧、没有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一条条意见和建议被纳入改造内容。

(改造前)

(改造后)

在与区交通运输局紧密配合下,路口大道全线6.9公里雨水综合管网、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弱电管网、花坛等建设已完工,绿化植树已完成74%。目前每日超百人的施工队伍在路口大道沿线补种香樟、梧桐、桂花、枫树等绿植。集镇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累计改造立面28000余平方米,新建弱电管网1600米,污水管网改造1270米,人行道铺装4120平方米。

目前,整治成效初步显现,大大改善了路口大道整体形象,原来的城乡接合部变成新城区。

坚持“先整治后管护” 制度管理常抓不懈

“三分建七分管”,路口镇创新开展“门前四包 共同缔造”星级评定活动,按照“一月一评分、一季一上星、一年一颁奖”的方式,实行“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包设施”制度,每月在公众号上发布路口大道沿线商户“门前四包”红黄榜,晒成效也晒不足。开展“走街入户听民声”活动,倾听居民心声,征集下一步改造意见,引导大家共同参与到路口大道沿线综合提升工作中。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二手车占道经营等问题,采取“疏堵结合”方式,该镇会同市区执法部门联合开展二手车交易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拖移违法车辆,劝离270余台在非机动车道乱停乱放的车辆,6家经营户进驻正规二手车交易市场,沿线出店经营二手车辆现象得到有效治理。

该镇联合市临空经济区对花园社区已征迁补偿但未倒房的82户居民进行入户走访,发放《关于花园社区部分住户限期腾空的公告》,督促居民腾空房屋,目前已拆除房屋74户13700余平方米;对王家湾社区、路口社区共63户居民房屋进行评估,签订征迁协议,目前已拆除路口社区房屋53户14000余平方米。拆除花园社区已废弃40余年的变电站1200平方米。

坚持“先面子后里子” 充分挖掘文化内涵

硬件提升了,软件也得跟上。如何将黄州历史文化融入路口大道整治提升工程成了关键。跨过三台河桥进入路口大道,既是初到路口也是离开黄冈市区,设计团队以“送别”为主题线索,在三台河桥头规划建设“路口驿站”,采用前廊尾亭的组织结构,前廊楹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取自苏轼《初到黄州》,尾亭牌匾书“闲看秋风”取自苏轼离开黄州最后一首词《满庭芳 归去来兮》,自廊漫步到亭,便是东坡在黄州来往一场。

(设计图)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路口大道止于丁甲村。据考证,苏东坡“沙湖道中遇雨”中的沙湖就是现今丁甲村旁的道仁湖,位于黄州区城东。设计团队以苏东坡居住的“雪堂”为原型,通过茅屋、篱笆、果树、田园、菜地等元素的整合,规划建设“城东驿站”,营造悠然自得的田园农家氛围,反映出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